舍弃石头的时候

2011-12-31 00:00:00顾心瑜
美文 2011年10期


  年幼时,最大的妄想是和鸟儿一起乘风游荡。但身边的酸甜苦辣皆是拉着风筝的线,任我仰酸了脖子,终究自由不得。
  直到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立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身影触动了我的神经。他无数次地将巨石缓缓推向希望的山巅,再让它在哀伤的轰鸣声中,将希望破灭。无穷无尽的推滚仿佛首尾相契的环形蛇,圈出命运的荒谬——这是众神给予他的惩罚,西西弗。
  西西弗的生命是枯瘠的沙漠,连一片绿洲也不得拥有,可他却承受着背负巨石的残酷惩罚,穿越了时光的风沙。抛却浪漫色彩与理想主义,他只是凡人,燃烧的激情终有熄灭的时候,坚强的意志亦敌不过这周而复始的劳作。为什么不舍弃石头,以极端的方式终结一切?
  听,听巨石滚动的声音。那声响是一板一眼的节拍打奏出来的,极有规律的齿轮运转,强健稳定的心脏跃动。沉入这样的声响中,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朗,那个在鲨堡监狱里关了40年的老人。当他在垂暮之年终于走出了一生的桎梏时,竟选择在安身之所自缢而死。无论监狱中的生活怎样冰冷无情,当他被那里的规则体制化以后,便再也无法出去重寻春暖花开的温暖。
  西西弗沉默地继续推动石块,我却仿佛看见他背对着我,无言地翕动嘴唇。他说,可人终究不能摆脱巨石的束缚,它是他的罪孽,亦是福祉。当接手巨石的那一刻,自己的生活已全盘接受它所定下的规则,无论这样荒谬的劳作是否有意义,它既已成为生命动力的源泉,他便不可置疑。质疑它,便是质疑自己的生命。
  他是西西弗,他是老布朗,他是我们,他是一切。每个人身上的那块巨石,或轻或重,都承载着我们的生。史铁生说“命若琴弦”,人生便是为了既定的目标而绷紧琴弦,弹出无数不同的音符。在舍弃石头的时候,最后一根信仰之弦断裂,老琴匠的生命之焰暗淡无光;在舍弃石头的时候,以死亡的空无换来的超脱,又有何用?
  华灯异彩,歌舞流光,美食佳肴,书卷墨香,那块石头倘若是种种灿烂的文明,便让人欣然接受,愉悦地沉醉其中;而沉重的任务,繁忙的劳作,甚至冰冷的一座监狱,一块巨石,也无需满心苦楚地喊着“要自由”。我们跋涉了一路,若不是主动挑选背上的石块的,便是被动承担了石块。在本质上,人没有自由与否,要活下去,就不可能干脆地舍弃石头,斩断一切牵连。最初的那个孩童定然无法理解,对他而言,所谓的“痛苦”是与糖果、洋娃娃一起限制着人活下去的栏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这个世界处处是限制,所以也就根本没有限制一说了。唯有坦然接受一切,才是真实的存在。
  加缪写过:“朝山顶的挣扎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脏。人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快乐的。”我闭上双眼,看见幻化着无数张脸庞的西西弗,在奥林匹斯山巅上,有力地推滚巨石,向着那永无终点,永无休止的未来昂首阔步。
  (指导老师:苏万马)
  短评:文章另辟蹊径,以神话故事为引,述作者自己对生命,对人之命运的独特思考,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哲理隽永深长,堪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