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下腰来写作

2011-12-31 00:00:00凡夫
长江文艺 2011年9期


  方方讲话,向来不爱用讲稿,喜欢即兴发挥。但在2011年省作协全委会上,她却一字一句念起讲稿来,这不免让人大感意外。不过,这份讲稿显然不是秘书代刀的,它应该是出自方方自己的手,通篇都充满了方方的个人风格。
  方方不说套话,一字一句都“捞稠的”。她说,好作家不会上蹿下跳,而是弯下腰来,认真写作。好作家是写出来的。她举了两个例子:陈应松到台湾访问,什么时候手里都拿着一个本儿,就是在海边玩,本子也不离手,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宜昌的张永久很低调,但看看他的博客,你就知道他在读什么书。读读他和一些作家的对话,你就可以看到他在写作上下的功夫。
  “弯下腰来写作” ,需要下真功夫,死功夫,笨功夫。曹雪芹弯下腰下写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唐人弯下腰来觅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宋人弯下腰来填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梁斌写《红旗谱》之前,弯下腰来,在农村工作生活多年;创作《创业史》的柳青,则干脆把家搬到农村去住……时下,还有多少人肯下这样的功夫?当今社会,浮躁是一个通病,跑马写作,取巧写作,批发写作,泡沫写作成了一种时尚。方方呼吁作家要“弯下腰来写作”,这是切中时弊之言,也是方方掏心窝子的话,同样也是她的经验之谈。方方自己,就是一位“弯下腰来写作”的实践者。她不喜欢应酬,讨厌逢场作戏,不爱在热闹的地方甩头露脸,她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看书和写作上。她身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大小也算一个厅级的官了,但是,她去年到襄阳来看望一位农民女作家,谢绝一切应酬,一头扎进那位农民作者的家里,拉着那位作者的手拉家常,了解情况。她希望农民作者也能弯下腰来写作,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来告诉大家,农民除了种田、吃饭、打麻将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写作。写作让一个普通的农民获得了尊严。俗话说“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我们读读方方的作品,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农田里弯腰耕耘的劳作者形象。
  方方所提到的陈应松,也是“弯下腰来写作”的一个典范。几年前,我在京城里的一位朋友看中了他写神农架的一部中篇小说,想把它改编成电影。我们一起到神农架去看外景。几天时间里,正跟方方说的一样,他手里总拿着一个本,走到哪儿问到哪儿,走到哪儿记到哪儿。所以我们看陈应松的小说,细节描写特别具体、生动、传神,让人觉得历历在目。我与朋友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们身边有许多树木花草,但自己叫得出名字的有多少?但陈应松就不一样了,神农架的许多树木花草,就跟他的亲人朋友一样,啥姓啥名自不用说了,这些植物的特性特征,他也能说个一二三来。在他的笔下,绝不会出现“鲜花盛开,草木争荣”这类一般化、概念化的叙述。他描写神农架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都是细致入微的,很有画面感的。这就是“弯腰”或“不弯腰”的区别。
  骏马负重,需要弯下腰来;人走上坡,需要弯下腰来;向人请教,需要弯下腰来;要看清园中花、地上草,也需要弯下腰来……弯下腰来,是一种创作态度,一种敬业精神,一种老老实实的做事风格。作家要想像方方、陈应松那样,写出有分量的好作品来,那就须得像他们那样“弯下腰来写作”。趾高气扬,蜻蜓点水,急于求成,浮躁敷衍……都是写作的大敌。
  责任编辑 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