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杜鹃

2011-12-31 00:00:00黄瑞云
长江文艺 2011年9期


  晴和的日子,常听到有只鸟儿在远处一声接一声地叫着,布谷——!布谷——!人们很容易误以为是布谷鸟,其实不是,这是有名的杜鹃。当然,说它是布谷,也不算大错。杜鹃和布谷是同一属的鸟,它们是表亲。布谷体形比杜鹃略大,称为大杜鹃。根据
  叫声来辨别布谷和杜鹃很容易,布谷两声衔接,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杜鹃却是单一声,布谷——!布谷——!布谷常常掠过空中,一边飞一边啼叫;杜鹃大多停留在一个地方,从容地歌唱。春夏之间,山林田野,处处百鸟喧啼,显得生命蓬勃。到了夜间,大多数鸟儿便寝寂无声了。杜鹃却很特别,它白天固然也叫,夜里叫得更为殷勤,而且是通夜的啼鸣。清静的夜里,听到遥远的山林里,杜鹃鸟从容地、一声接一声地叫着,那声音清丽,优雅,带点儿凄怨,显得情意缠绵,最容易引发情人的心绪,旅人的乡思。“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无语问青山,青山响杜鹃”,听到杜鹃的啼鸣,前人那些优美的诗句就会萦绕心头。陆放翁有一首《鹊桥仙》,题目就叫“夜闻杜鹃”,可以说是咏杜鹃的绝唱: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词写出了春夜杜鹃啼鸣的情景,更写出了诗人飘然羁旅的心境。
  古代蜀人传说,杜鹃乃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晋常璩《华阳国志》:谓杜宇王蜀,为蜀除水患有功,后禅位开明,退隐西山,化为杜鹃鸟。蜀人思之,闻子规啼皆曰望帝也。历史上帝王禅位的记载不少;真正自甘退让,实际上是没有的,总是被逼迫不得已才下台的。杜宇让位也不会例外,其中必有一段悲惨的故事;而杜宇有功于蜀,故蜀人才如此思念。有这样悲惋的故事背景,后世诗人往往联系自己的身世,闻杜宇啼鸣而倍生哀感。
  不过故事归故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杜鹃,会给人另外一种形象。杜鹃是候鸟,每年春夏之间到我国广大地区来繁殖。杜鹃在鸟类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它栖息在树枝上,却不会做窝,雌鸟产卵时,就窥伺别的正在孵卵的鸟,待母鸟离开时,偷偷地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那些粗心的母鸟丝毫不知道它的窝里混进了一个异己分子,仍然尽职尽责地孵着。杜鹃的卵总比窝里原来那些卵成熟得早,每每率先破壳而出。杜鹃雏鸟天生一种“恶劣的品质”,它羽毛尚未长出就不安分起来,把窝里那些尚未出壳的卵推了出去,在外面摔破。还毫不客气,张开大嘴,向它的养母要吃的。那养母呢,仍然不知道这是一个侵入者,也竟然尽全力哺养它。这个寄生儿却并不感恩,等到它羽毛丰满,便毫不留情把窝巢拆毁,张开翅膀扬长而去。我们的祖先对杜鹃这种习性早有认识,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即有记载:“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百鸟为饲之”。大诗人杜甫的《杜鹃》诗里也说,“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有若奉至尊。”杜鹃由于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所以它的家族不像其他鸟类那么兴旺。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总只听到一只杜鹃鸟在孤独地啼鸣,而看不到成群的合唱。如果杜鹃也像水凫灰椋鸟一样成千上万的飞来,那其他鸟类就别想生存,杜鹃本身也无法找到那么多寄主。所以它们分配在一个地方总只有寥寥的几只。大自然就用这种奇妙的方式,保持鸟类世界的生态平衡。对杜鹃这种侵袭他人巢穴而且毫不感恩的“恶劣行为”,我们完全用不着介意,那不过是一种生物的习性,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特权”。对我们人类来说,杜鹃布谷都是益鸟,它们啄食害虫,特别嗜食那谁都不敢碰的毛虫,是森林的保卫者,所以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再说在月明之夜,听听它们优雅的带点凄婉的歌声,也非常富有诗意;我们欢迎它们年年春天都来为我们歌唱。
  
  责任编辑 胡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