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人类的文化艺术生活中,交响音乐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几百年来,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演奏家的不懈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经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流传开来,并以其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回顾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从每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从中感受到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正如法国19世纪著名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所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浅层部分的呈现,其内在的生命及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映该民族精神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
交响音乐的定位及其发展
交响音乐(Symphonia Music),源自古希腊语,原意是指“共同发声”、“和谐、和音”的意思。交响音乐是近代才经常使用的音乐专用词语,泛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体裁非常丰富,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及交响合唱等。人们常将交响乐创作看做是音乐的戏剧创作,因为其多乐章的宏伟结构,强调主题对比的展开手法,丰富多彩的管弦乐器的音质、音色等,都擅长表现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适用于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深入刻画复杂的人性和思想情感、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现实生活。
交响音乐萌芽起步于巴洛克时期(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管弦乐伴随着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戏剧(古典歌剧)而萌芽兴起,尤其是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三位作曲家在小型宫廷管弦乐队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形式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尝试为交响音乐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产生了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套曲形式的作品,如《大协奏曲》、《乐队组曲》、《独奏协奏曲》等,在这些早期作品中,已显示出古典交响乐多乐章结构的一些特点。交响音乐成熟定型于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这个历史阶段,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首先,受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美学观念的影响,揭示戏剧性的矛盾及作品中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冲突及其发展成了创作的主题,因此这个时期产生了典型的“奏鸣曲——交响套曲”形式并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同时,工业革命促进了管弦乐队、乐器的改革,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德国、法国的一些音乐家一直在进行交响音乐创作的革新与探索。这些都为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学派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学派汲取了前人音乐成果的精华,借鉴了曼海姆交响乐派及戈赛尔等人的经验,具有形式巨大、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特点。此时的交响音乐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bKbWEGN+PtlcNxUZX3HvcC2cuOhpTCxqds9kq/BFfmU=势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重大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个时期是交响音乐的黄金年代。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对交响音乐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继三位古典大师之后,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等,他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精华的基础上,对交响音乐的内容、形式、乐队编制、音乐标题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交响音乐的形式更自由多样、色彩及表现力也更加丰富。自19世纪末之后,世界文化迎来了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交响音乐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很多音乐家都力图创作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新的作品,各种新的音乐流派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各展风采,涌现出了一批风格迥异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
交响音乐中的民族气质与时代精神
交响音乐既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层次的精神、情感的内在表达,那么我们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中,都可以捕捉到各自鲜明的民族气质,综观交响音乐的发展历史,优秀的作曲家无不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广袤土壤来进行创作的。
如巴洛克时期的德国音乐家巴赫,被欧洲音乐界尊称为“德国音乐之父”,他出生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音乐世家,这个家族先后出现过50多位音乐家。巴赫自幼扎根于德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里,并擅长吸纳欧洲各流派的音乐艺术成就,其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尤其以赋格作品堪称复调技术的典范。他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和4首管弦乐组曲,在交响音乐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萧条、文化衰退、战乱不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和希望。巴赫潜心研究宗教改革时期赞美诗和各种形态的民间音乐、世俗音乐,从中汲取养分,创作出表现当时德国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展现德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再如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美国作家约瑟夫·马克里斯这样评价他:“他属于受到法国大革命强烈影响的一代人,自由和个人尊严的憧憬哺育了他。时间、地点和个性三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的脉搏最为敏感的艺术家。”贝多芬的青少年时期,欧洲正处于汹涌澎湃的革命运动中,德国狂飙运动、欧洲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对贝多芬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他拥护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要求人权的理性,反对违反自然、违反人性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提倡思想感情解放,呼唤回归大自然。可以说,他的交响乐作品是当时先进时代精神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尤其是到了晚年,当他身处欧洲黑暗反动势力统治之下的时候,他曾强烈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他所热爱的是为争取摆脱封建制度的桎梏而英勇斗争的人民大众。因此在他的交响音乐中表现出的中心思想与典型形象就是: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他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性格在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及《爱格蒙特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得到了最形象化的体现。继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之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高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民族乐派更是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很多国家的作曲家都在为建立本民族的音乐学派、寻找适合本民族的音乐曲调而努力奋斗。以东欧、北欧音乐家米哈伊尔·格林卡、亚历山大·达尔戈梅日斯基、柴可夫斯基、“五人强力集团”,以及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为代表人物形成的音乐热潮,为那个时代的音乐繁荣作出了贡献,使各民族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尽情发展,交响音乐作为民族乐派的主要艺术载体得到了极大发展。如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旋律大师,关于民族音乐他曾经这样说:“我在宁静的境界中成长起来。从最早的儿童时代起,就浸透了俄罗斯民歌那奇妙的美。这是我热情地献身俄罗斯精神的充分表现。总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柴可夫斯基的青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亚历山大的残暴统治和俄国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在与“五人强力集团”的交往中使他受到了进步思潮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为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音乐真挚热情,充满了追求幸福、真理的深刻哲理性。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唯一在创作领域达到古典大师深度和广度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序曲》等作品至今依然是交响音乐舞台上盛开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之花。
交响音乐传入我国已有约一个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音乐家黄自、冼星海、贺绿汀等人进行了一些早期的交响音乐的创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民族交响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涌现出了一大批作曲家和优秀的作品,如吕其明的《红旗颂》,何占豪、陈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辛沪光的《嘎达梅林》,贺绿汀的《晚会》,茅沅、刘铁山的《瑶族舞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等。综观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以西方交响音乐的形式为载体表现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可以说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创作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开创了道路,打下了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坚实基础。
结语
各类艺术的兴起、发展,都与一定时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分不开,交响音乐在其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优秀作品的创作无不与作曲家所在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其严谨的和声体系、宏大的结构、复杂的对位技术、丰富的音乐语言都是艺术家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今天的人们要想真正理解、欣赏这些交响音乐经典之作,并将其中蕴涵的民族气质、时代精神传承下去,就必须深入地学习了解产生作品的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从而深层次地理解和品味交响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生命永恒精神的绽放”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交响音乐与交响乐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罗仕艺:《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于润洋:《西方交响音乐赏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