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电视新闻短评在许多重大新闻事件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省辖市上星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加大了短评的分量和力度,新闻短评无疑成为新闻报道中媒体表明立场、阐明态度、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那么,电视新闻短评究竟能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对重大事件表明态度,引导舆论。评论是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是媒体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媒体人通过电视短评表明观点,直截了当地站出来说话,发表新闻评论,让受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媒体的观点越正确、越深刻、越客观公正,越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越能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也越能增强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示新闻短评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独特功能。
画龙点睛,深化新闻报道主题。消息是新闻的主体和基础,评论则是新闻的灵魂和旗帜。在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面前,不少新闻媒体都会通过播出本台短评亮明自己的观点,以引领人们的思想,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阐述、提升、深化消息中的观点,使观点更加厚重,更有说服力。
分析问题,化解矛盾。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容易触及群众利益,引发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像“计划生育”、“拆迁”等问题,都极易触动老百姓的神经。当新闻事件发生后,作为新闻媒体,要凸显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是仅仅报道事件本身就够了,而是要洞悉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分析解决的办法,通过客观的分析,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最终化解矛盾,在问题面前帮忙不添乱。
启迪观众,引导实践。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对受众的教育、启迪的作用显而易见。这也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电视新闻短评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夹叙夹议,从中引发的议论自然合理,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性。让观众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启迪人们去思考,明确自己的职责。电视短评往往论点明确,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播出后发人深省,从而使受众受到教育、启迪、感染和鼓舞。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通过《根相连 心相印》等多篇新闻短评弘扬中国人民与灾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展现大灾过后有大爱的人间真情。播出后在全体国民中引起强烈共鸣,切实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唤起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感,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导受众行为的作用。
作为当前越来越受电视新闻媒体重视的新闻播报形式之一,新闻短评在吸引观众眼球、打造媒体影响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的电视新闻短评,在书写新闻短评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透过现象,直击新闻本质。对于一则重要新闻,受众不但需要了解新闻本身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的东西,透过表面看到新闻的背后。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本质深刻的解读,针对社会时政焦点热点问题及时引申,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只有切中了要害,直指新闻本质,才会观点正确,评得有理有力,将彰显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本质呈现给读者,使广大受众与之产生共鸣。
直指焦点,重在分析。新闻媒体是引导社会舆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反映社情民意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其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它享有特殊的话语权,有抑恶扬善的责任。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电视媒体通过新闻评论就某一焦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看法,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只有尽力挖掘,直指焦点,不流于表面,才能分析到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而表彰新人、新事、新风尚,批判和揭露错误的事物,有利于社会文明、有利于社会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挖掘事实被掩盖的真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受众信服,短评也才会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观点要新颖,讲得有理,评得生动、风趣。新闻短评如果只摆事实而没有说理,就只是新闻报道的重复,就会使短评“言之无味”,影响表达效果。所以一篇短评是否出彩、是否吸引人,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就要看其是不是有新观点、新角度,是不是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语言,总而言之,就是看其是否在“评”上下足下够了工夫。当然,电视新闻短评因为时间的限制,要求作者寥寥数语阐明观点,要长话短说,议在实处,要观点鲜明,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在说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作者的观点、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写好一篇电视新闻短评绝非易事,它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一名高水平的新闻记者,特别是新闻评论员,只有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着眼全局,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
要有相当的语言文字功底。语言文字功底是记者最基本的工夫。一则好的评论要高屋建瓴,语言生动、严谨,就要求作者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篇幅内,要写出文采,写得准确、新鲜、精练、生动,让受众爱听爱看。
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一个新闻评论员应该是思想家。对一些新闻事件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探讨,以增强短评的思想性,更好地彰显“媒体话语权”,最终使受众与之碰撞出思想火花。
(作者单位:许昌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