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是适应广播发展和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播出的《危险》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十年之后,《恐怖的回忆》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广播剧的诞生。至今,不足百年历史的广播剧曾历经兴衰,如今渐趋式微。如何使广播剧这一广播文艺奇葩重现光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常态化、多样化、市场化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常态化。我国广播剧的制播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兴盛于50年代,到了六七十年代便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范围,给广播剧的制播注入了强心剂,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趋于衰落的广播剧重新获得了生命,各级政府纷纷出资支持电台录制广播剧参与评奖,广播剧呈现出暂时的繁荣。但这种依靠政府扶持支撑的繁荣,是背离了广播剧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繁荣。大多数电台因为没有安排专门的播出时间,没有专业的编创人员,所生产制作的广播剧在捧回一个大奖之后,便进入带库,从此“藏在深闺无人知”。因此,广播剧必须走出为评奖而生产这一误区,要开设专门的播出时段,要有常态的固定栏目和持续的播出时间。实践证明,广播的周播节目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广播剧栏目必须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拥有受众,才会有影响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广播剧专业编创人员,从剧本创作、演员演播到后期制作、宣传等都要有专业的队伍。走常态化之路,还要讲求成本。既要有高投入、大制作的主旋律精品,更要有低投入、小制作的娱乐性强的通俗类广播剧。
多样化。传统广播剧内容多以凝重的说教为主,形式手段相对单一,这也是广播剧难以为受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打破传统广播剧模式,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体现多样化。首先是内容的多样化,广播电视节目强调以内容为王,广播剧在内容上要更多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民生百态,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沃土,要既有展示时代主旋律的大部头,又有反映市井生活的小敲打;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广播剧作为一门艺术,应当吸收融合新的文化元素,把电影、电视、戏曲、小品、评书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吸纳到广播剧的创作、演播以及剧情处理当中。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受众的收听习惯和广播的特点,还可以打破20~30分钟一集的传统格式,将每集的长度设置为5~10分钟。再次是形态的多样化。当前广播剧市场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全国许多电台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除传统型的广播剧外,情景剧、系列剧、音乐剧、戏曲剧、侦探剧等契合听众需要,搭载创新元素的新形态、新样式的广播剧不断涌现。
市场化。回顾我国广播剧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只有遵循广播剧艺术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走市场化之路,广播剧才能走上可持续繁荣之路。
1.观念要市场化。必须树立听众第一的传播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的传播理念突出体现在宣传、教育、鼓动和引导听众的功能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的受众越多,谁的生存空间就越大。要从受众的收听习惯入手,什么样的内容有收听率,听众愿意听,就做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节目形式受到听众的欢迎,就用什么样的节目形式。目前的广播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再固守对广播剧传统狭隘的理解,而是要勇于创新,大胆突破。近年来,多种形态、不同样式、非传统型的广播剧不断涌现,受到听众的极大推宠,无论收听率还是经济回报,都创下了不凡的业绩。1992年,上海台在西安举行经典侦破广播剧《刑警803》全国订货暨研讨会,被订购了3000多集,销售额达15万元。宁波镇海台以5万元买入《刑警803》,两年内广告收益达70多万元。
2.要为广播剧播出宣传造势。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酒香还得勤吆喝。要借鉴影视剧的经验,拿出频率黄金时间段为广播剧作宣传。还以上海台的侦破广播剧《刑警803》为例,该剧在播出前就开始提前预热,公开征集主题歌歌词,举办入围歌词朗诵会,邀请多名作曲家为主题词谱曲,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期待;在播出过程中,及时预告剧情发展,征集听众设计结尾,请名歌唱家录制主题曲,把剧中的部分故事情节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3.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曾指出:“广播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不是业务和理论研究,而是如何向电视剧学习,走市场化的路子。出精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靠输血肯定是没有出路的。”电视剧的市场化之路也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确立、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目前广播剧的市场化之路刚开始起步,既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又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路径。过去只讲投入不顾产出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健康发展的要求,仅靠上级拨款扶持和电台投入也越来越不现实,必须建立科学的广播剧市场化生产管理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广播剧的生产。在广播剧制作、播出、交易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市场化探索和尝试,把广播剧从目前单纯的播出节目向卖出节目发展,从交换节目向交易节目发展,从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从单纯的广播节目向产业化发展。深圳宝安台的儿童广播剧《小天使》为我们在产业化运营方面提供了经典范例,由《小天使》衍生出了卡通片、电视剧、儿童服饰、玩具等多种产品,“小天使”商标注册后,以知识产权形式得到保护和再次增值。要打造制作基地,推进广播剧规模化建设,各电台之间要加强联合,走联合制作的道路,扩大广播剧的生产规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2004年,中央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河南等10家电台联合出资,委托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制作了百集通俗广播剧《孙武传奇》,便是开了广播剧集资市场化运作的先河。
(作者单位:平顶山广播中心)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