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场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它包含了游戏节目、影视剧、纪录片及其他相关节目等多种要素,而其最鲜明的特点是游戏化的特征。这种特点可以为受众带来较为轻松但却极为真实的生存竞争体验。本文对职场真人秀节目中生存竞争呈现的方法,以及对生存竞争的游戏化特征等做了分析。
关键词:职场 真人秀 游戏化 生存竞争
职场真人秀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赢在中国》作为国内大型职场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于2006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它创造性地融合了大型选拔赛、电视访谈、电视专题等节目形态到真人秀节目中,辅之以现场直播,贯穿“励志、创业”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好评。①
职场真人秀和创业真人秀通过一种游戏化的形式展现了真实的职场生存竞争,同时也符合人们对于经济、经营和管理以及个人能力发展和自我极限挑战的心理诉求,迅速成为全球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生存竞争的游戏化呈现
具体来说,职场真人秀节目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提供成功梦想、展现激烈生存竞争、充分展示“真人”特点。
第一,提供成功梦想。
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获胜,以此来取得最大的胜利及成就感。但是在真人秀节目中获胜的意义不仅仅是成就感,同时也是一场残酷的生存竞争,可以为游戏者自身带来巨大的利益,这种“为了生存的竞争”与游戏的混杂,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其中“最终雇用”和“阶段性商业竞赛目标的成功”是两个不同规模的游戏的目标。
最终雇用成为生存竞争游戏化的基础。真人秀节目揭示了职场故事的真正精髓所在——在这个人人平等而且机会众多的社会,只要聪明而且勤奋,那么就一定会有机会成功。在这里,成功所指的即为最终得到一个职位,在这里称之为“最终雇用”,是职场真人秀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
最终雇用成为该类节目最大的亮点,正是其将激烈的竞争游戏化地呈现出来的最好佐证。游戏以最终胜利为目标,使其呈现了鲜明的游戏特色。
以职场真人秀的鼻祖《学徒》为例,第一季最终的胜者是比尔,他获得了为特朗普工作的机会——监管在芝加哥建设第一高楼的项目,他还出版了自己的新书《你被雇用了》(You’re hired)。不过,实际上赢家绝不仅仅是比尔,留到最后的几位淘汰者都成了焦点人物。
阶段性成功刺激了生存竞争的激烈程度。如果说“最终雇用”是一季节目中选手的终极目标,则阶段性商业竞赛目标的成功就成为每一期节目中竞争激烈的来源。来自游戏界的信息表明,身处平静职场的白领,玩的游戏往往比蓝领更加刺激、疯狂。正缘于此,真人秀在西方也被称为“假定环境记录”。所以电视真人秀会营造出极端的环境,让节目中的人物在其中产生足够张力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的化解、冲突的解决达到节目预设的价值旨归。②
这种激励性和对比性的游戏获胜奖励,对于一场生存竞争的参与者来说,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保持这种持续的游戏获胜奖励,也是使得生存竞争持续的原因之一。
第二,激烈生存竞争的电视化呈现。
如果说《幸存者》是把竞争者放在了残酷的原始丛林,来考验他们与自然相处相搏的生存能力,那么《老大哥》则把竞争者放在封闭的室内空间,考验他们与人相处相搏的生存能力。《学徒》节目中反复强调曼哈顿就是一个“原始丛林”、一个“残酷的丛林”,无论是画外旁白、选手说的话还是镜头的运用,都在不断强化这个隐喻,考验选手们在同样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作为经济动物的生存能力。③在职场真人秀节目中,如何将“生存竞争”最大化地激发并加以展现,作为节目最核心的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空前的位置。
“交叉竞争”的体现。在节目中,参赛者通常被分为两支相互对抗的队伍,这种冲突是节目中最大的冲突,在多数时候占主导地位。同时在队伍内也存在着队员之间的生存竞争,在某些时间里,这种竞争占主导地位。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与其他选手互为竞争关系,但是在某一时间只有一种竞争关系为主导,这样两种竞争互相交错并交替主导竞争主旋律的情况,可以称之为“交叉竞争”。
“交叉竞争”体现了鲜明的游戏化特点——小组合作与团队竞争,这样的节目形态无形中给人带来了犹如游戏般轻松的氛围。但与此同时,生存竞争的本质在此处导致了小组之内也有竞争,在某些时段被这种竞争主导,游戏化的特点被弱化。交叉竞争使得两种不同的竞争形态交替主导节目进程,队员之间的关系可能瞬间由搭档就变成了死敌,以生存竞争为主线,形成了游戏的元素穿插其中的特点,使得节目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游戏化的生存竞争得以充分展现,给节目带来了极大的张力。
竞争性合作。为了最后在角逐中胜出,参赛者既要在比赛中与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密切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销售目标,又不免在项目失败时勾心斗角,学会如何保全自己而使得其他人被解雇,时刻保持既团结又竞争的状态,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中生存竞争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游戏化的充分体现。这种在大的对立中保持团结,同时又有小的竞争的特点可以称之为竞争性合作。
这种竞争性合作一般发生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如果发生在任务失败后的辩护阶段,将导致节目的可看性降低。如《学徒》节目中第一个被开除的女性克里斯蒂,就是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杰西出卖了。当任务失败后,杰西告诉她,在会议室里尽量不要多说什么,特朗普自己会作判断。等第二天到了会议室,杰西却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了好朋友克里斯蒂,最后,特朗普正是因为克里斯蒂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把她解雇了。这样的结果导致观众不满,因为解雇某位选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完全是因为选手的失误造成的,而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为自己辩解,这并不符合节目的客观性,也不能充分展现生存竞争的激烈性。
队长压力。队长压力来源于要为一次项目的成败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些队长对于这样的压力显得保守,不敢尝试有创造性的营销形式,但更多的情况是队长更乐于展现自身的领导能力和个人才能。这种情况的形成有着中外文化差异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在节目中“交叉竞争”的存在,如果不带领组员取得一个项目的成功(两组对立的竞争),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必将遭到无情的淘汰(组内竞争)。
第三,充分展示“真人”特点。
队长推选。在队长的推选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合作性竞争的成分,一般情况下首要的考虑因素是能否取得一个项目的胜利,同时还要考虑是否会给所推选的人带来最终出局的危险,因为队长对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负有主要责任,成功时可以带领全组队员走向胜利,失败时则需要承担被解雇的风险。
真实故事、客观环境、现场演绎。真人秀节目中选手要完成各种专业任务,在《学徒》节目中,每位选手要全力投入,认真完成每项任务,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好评。这些项目的安排都考验了一名商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极为真实,这种真实的设定是真人秀的真谛,同时这种真实的设定也使受众强烈感觉到生存竞争的严酷。
在电视传播中生存竞争游戏化的体现
节目段落明显。就如游戏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比赛一样,职场真人秀每集节目都安排进行一个商业项目,整个任务过程中,每一次决策或事件都有明显的段落划分,明晰每次事件,并且每次事件基本都伴随着激烈的冲突或者紧张的气氛。这样的安排更有助于展现生存竞争,使受众在纷乱的事件中得以理清事件线索,也使选手的能力得以施展。
平行展示小组之间的生存竞争。就如在游戏中应当能同时了解对立双方的情况一样,现有的真人秀节目中,均采用了平行即穿插式的展示模式,有时甚至使用了分屏的展示形成,在一个商业项目基本相同的环节中,先展示一支队伍的某个环节,再展示另一个队伍基本相同的环节。如组长推选环节、前期安排人员环节等。
平行展示对于受众客观比较两个小组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商业项目有着复杂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平行、同步的展示,而是一次性展示一个小组的项目完成过程,再进行另一个展示,必将导致受众思想的混乱,使得受众很难客观地比较两个小组的优劣。
金钱氛围的营造。在大多数职场真人秀节目中,金钱氛围的营造对于选手有着至关重要的吸引力。如《学徒》中无处不在的奢华生活氛围,镜头经常运用宏大的场景,营造了浓厚的奢华生活的场景。这样的氛围是对“最终雇用”的反复强化,更增强了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冲突热点与个人独白。冲突热点是指选手们在某次商业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因为意见的分歧或个人的成见,相互之间产生的激烈冲突。这是此类节目极具张力的集中体现。
个人独白是指对于一次冲突热点展现之后,往往由冲突热点的某位当事人在单独、内心平静并且平和的场景中,对该次热点事件进行一次采访式或独白式的评论。
冲突热点对于展现节目的竞争白热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冲突热点展现之后,选手内心独白的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冲突热点必将造成节目气氛紧张,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展现选手平静时对冲突热点事件的内心独白有助于缓和这种紧张心理,使受众体验更加良好。同时,这样的编排手法也是为了配合节目节奏,形成一张一弛的特点。
冲突热点与个人独白的同时使用,体现了生存竞争游戏化的特点,提醒受众不要将自身完全置身于节目所设定的职场环境中,不时将观众从节目拉回现实生活,营造了生存竞争游戏化的氛围。
另外,高收视率的背后,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尴尬境地却逐渐显Diyi8T+Dap+y8ZX6QccjlPq4BSh2e/kXwDtJDSIqIH4=露出来。例如很多职场真人秀节目中选手处于高压力状态,丧失了游戏性,导致选手完全陷于竞争和比赛中;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无法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反而更加紧张与焦虑;职场真人秀节目因成本高少有制作商可以承担其制作费用,造成此类节目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观众和竞争的需求,再加上观众对于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热情有所回落,节目的发展遇到了全新的挑战。
注 释:
①殷俊、殷瑜:《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典范——“赢在中国”的创新意识》,《今传媒》,2007(6)。
②阚乃庆、万依:《游戏+真人秀+情感:〈好汉一个半〉的创新意义》,《视听界》,2009(4)。
③谢耘耕:《中外职场真人秀节目成功奥秘》,http://xieyungeng.blog.sohu.com/38554117.html
④高巍华、吴丹:《从〈学徒〉到〈赢在中国〉——谈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新闻世界》,2009(5)。
参考文献:
1.金丽娜:《中国电视文艺真人秀节目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11)。
2.李艳君、柴如瑾:《从〈赢在中国〉看具中国特色的竞争与个人主义》,《湘潮》,2008(8)。
(作者单位:陈爱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子铭,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