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2)
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生活状况: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
韩春雨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2)
对20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条件良好,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且他们对未来生活有更强烈的期待和信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精神生活中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他们接触较多的是传统传媒,更注重中国传统节日,近一半农民所谓的宗教信仰是非正式的世俗化的。而是否信教与年龄无关,且城乡无显著差异。农民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更多是考虑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所思考。
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心理生活;心灵生活
(一)问题与背景
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状况得到了高度关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了解当代农民的精神生活处于什么状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学者在精神生活领域的研究,除了对精神生活的理论探讨,也有对特定群体精神生活状况的考察,主要涉及了老年人、青少年和农民(农民工)。现有的对农民精神生活的研究文献,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结论缺乏事实依据。多数研究基于这样的研究假设,由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其精神生活质量也必然是匮乏的。如“一些农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1]。而这种缺少实证研究的结论难以接近事实真相。第二,在实证研究中,没有农村与城市的比较研究。有调查结果显示,“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农民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2],那么是否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高雅文化而非通俗文化呢?没有比较分析,就不能突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这一特点,及其与城市状况的异同。
由上海社科院童世骏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于2005年7月,在全国20个城市展开调查,对当代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的精神生活予以了全面关注。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城市与农村的比较研究,探索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生活特征。
(二)核心概念
提到精神生活,尽管人们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但一些基本的理解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即它是与物质生活有区别的。与此类似,学术界对于“精神生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在中国,“精神生活”经常被等同于“精神文化生活”,如,刘颂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经常性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内容第一位是看电视”[3];徐晓恩等在《丰富义乌农民精神生活》中亦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视同精神生活[4]。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将对“精神生活”的理解扩展到了心理或心灵的层次,如“精神感受是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体验,它可以用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来表达”[1]。在美国,“精神生活”多半指的是宗教,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和情绪感受。在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对“精神生活”持有宗教观点,如杨明佳等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时谈到,“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信仰宗教(含巫术等迷信)的占96%,少数无神论者被看做异类”[5]65。
综上,目前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研究,主要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展开的,少数研究涉及到精神感受等心理层面和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心灵生活。本文认为,精神生活指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它与人、物关系的物质生活和人、人关系的社会生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三大领域。“精神生活”本身又可以区分为相对于经济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对于肉体生活的“心理生活”和相对于日常生活的“心灵生活”[6]。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调查年龄为1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人,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常驻人口。考虑到社会流动因素,作为弥补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欠缺,调查对象还包括部分流动人口。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业人口,但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可能与当地农民有差异,所以我们只对农村地区的样本进行分析。
(二)关于抽样
本研究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农村地区的调查循“某样本城市下辖的所有县级区划①县级区划指样本城市市辖郊区、下辖县和县级市。如果城市样本抽取到县级市,则直接进入农村样本的第二阶段抽样,即直接抽取县级市下辖乡镇。——样 本 县——样 本 乡——样 本 自 然村——样本家庭户——个人”的程序,进行随机全户过滤。前面三个阶段均采用PPS抽样,最后一个阶段采用等距抽样,构成了一个类似自加权的样本。在用样本统计值推论总体参数值时,可以作为总体的无偏估计。20个样本城市分别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随机抽取,分别是北京、内蒙古鄂尔多斯、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通化、上海、浙江绍兴、山东青岛、福建泉州、江西南昌、安徽阜阳、湖南常德、广东番禺、河南开封、湖北宜昌、广西柳州、海南海口、四川成都、云南曲靖、新疆乌鲁木齐和陕西安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提供的数据,我国2003年年底总人口为129 227万,其中城镇人口52 376万,占全国人口的40.53%;乡村人口76 851万,占全国人口的59.47%。为了便于抽样,取城镇与乡村相同样本量,在推论总体时进行事后分层加权处理。
(一)精神生活条件及环境的调查
尽管精神生活有别于物质生活,但并不等于精神生活可以和物质生活绝对划清界限。因为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物质生活状态下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人们在此物质条件下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感受。因此,本研究除了考虑按照“精神生活”的三个层次,即文化生活、心理生活和心灵生活操作化概念,还涉及了“精神生活条件及环境”的有关调查。
1.现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调查中,我们让被访者将现在的生活状况与过去5年进行比较,见表1。在回答“好多了”的样本中,农民占48.0%,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而认为“差一些”和“差多了”的样本中,农民的累积百分比为1.7%,又明显低于城市居民6.5%的累积百分比。可见农民比城市居民更加普遍的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几年有所改善。
表1 现在的生活与过去5年相比的变化
这一结果客观上是与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密不可分的。农村改革30年来,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正如我们在个案访谈中农民朋友说的:“好是肯定比以前好了。”
尽管88.9%的农民都认为现在生活比过去好了,但并不能就此认为农民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为此,我们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
2.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在主观领域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是认知层次上对个人生活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7]。因此,我们的假设是: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比城市居民低,原因在于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是低于城市居民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 622元,城市为8 472元。从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看,农村为 45.6%,城镇为37.1%。然而调查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即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比城市居民高,如表2所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率都高于城市居民。而“一般”和不满意的比率都比城市低。可见,生活满意度不完全依赖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它更是受到个体思想和观念制约的一种体验。
表2 生活满意度
3.对自己未来生活状况的期待
城乡居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农民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比市民高。例如,农村居民认为将来生活会“大大改善”的占37.9%,比城市高出10个百分点。而在回答未来生活会“没有变化”和会变差的人群中,农民的比率都低于城市居民。
那么农民在哪些方面有强烈的改善需求呢?调查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人们在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医疗条件和货币收入方面的需求位于前列,这些都是关乎我国民生的热点问题。此外,农民在衣、食、家电等基本生活消费方面的需求分别占 21.4%、27.5% 和 25.2%,明显高于城市的 14.5%、19.2%和 13.0%的水平。当下中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或徘徊在温饱阶段,作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方面自然是他们亟待改善的。但我们不能就此简单认为农民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或者认为没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只能说在现阶段,他们还没有能力去满足依赖于特定物质条件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
1.平时接触最多的传媒
从总合百分比来看,城市居民为322.1%,农民为253.4%,农民经常接触的传播媒介是明显少于城市居民的。农民接触最多的还主要集中在电视、报纸、广播、书籍这样的传统媒介上,而城市居民无论在传媒的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
2.希望读书到什么程度
近年来不时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是围绕读书有用还是没用的争论。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您希望自己或子女的孩子读书到什么程度?”
调查发现,89.1%的农民希望自己或子女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城市居民在这一项上的累积百分比略高一些,为95.1%。可见,当前绝大多数农民是认可读书的价值的。尽管如此,我们的统计检验表明,城乡之间在具体学历上的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农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比率为54.9%,城市居民为65.8%。而在高中及以下的选择中,农民所占的比率为10.9%,城市为4.9%。
3.农民的闲暇生活
社会学家通常把个人时间分为必要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所以,我们可以把闲暇时间理解为除了吃饭、睡觉、卫生等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时间和工作时间之外的那部分时间。一个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我国也不例外。“农民的闲暇时间多,闲暇生活散漫无计划”[8],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通过下面两个问题来了解农民究竟“闲不闲”,有多闲,闲的时候都干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忙?目前国内对于闲暇时间的计算有专门的方法。中国最早的城市居民时间分配调查是王雅林于1980年10月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个城市采用时间记账法进行的问卷调查。另外,“时间预算调查”是田翠琴在《农民闲暇》一书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无意在时间分配方法上做更多的探讨,而是由农民自己评价“忙不忙”。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农民比城市居民闲的情形。农民认为自己忙的占46.6%,一般的占34.5%,不忙的占18.9%。
第二个问题是: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关于闲暇活动的结构,本研究采用的是田翠琴的观点,即“农民闲暇活动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学习型和闲待型四种类型”[9]。研究表明,农民和城市居民在以下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他们最多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听广播和读书这种消遣型活动,其次是与亲朋好友聚会。而参与社区活动和学习型活动的比例是很低的。在众多的消遣型活动中,一些时尚、奢侈类活动如开车兜风、泡吧的比例也很低。农民与城市居民闲暇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民闲待型活动占12.3%,比城市9.6%的水平略高。在一些对物质条件有一定依赖的消遣型活动上,如上网、体育运动、外出旅行等,农民的比例为15.2%、13.7% 和4.0%,城市居民为 33.9%、26.9% 和10.4%。农民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
4.注重的节日
调查数据显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更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农村:30.6%,城市24.5%)、中秋节(农村:50.8%,城市:43.6%)、端午节(农村:21%,城市:14.4%)、元宵节(农村:21%,城市:17.3%)。而对一些“洋节”,如圣诞节(农村:5.8%,城市:6.7%)、父亲节(农村:12.3%,城市:19.1%)、母亲节 (农村:15.1%,城市:22.5%)等表现了较少的兴趣。历史上,中国是个农业立国的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都是依托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乡土组织传递的。我们可以看到,至今农民的精神生活里还有相当多的传统文明的影子。
(三)农民的情绪状态
对农民情绪状态的考察,可以作为了解其心理生活健康与否的一个角度或方面。本调查询问了“多数时候自己的心情怎么样?”“是否有焦虑不安的情况?”,调查发现,心情多数时候都不愉快的农民仅占6.5%,整天或经常焦虑不安的仅占7.6%,且城乡居民在这一点上没有差异。
此外,我们还通过一项多选题了解农民在烦恼时通常会做些什么。一个有趣的结果是,34.6%的农民选择的“睡觉”;居于第二位的是“独处,什么也不做”,占27.2%;其次是看电视和听音乐,分别占22%和21.4%。城市居民的结果与此是一致的,可见人们宣泄烦恼、处理情绪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四)农民的心灵生活
1.农民的宗教信仰
心灵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国外甚至将心灵生活等同于宗教。国内有学者在个案研究中发现,“农村地区、老年人有宗教信仰的比率极高,占96%”[5]67。为了验证这一点,本研究对农民的宗教信仰考察以下两点:第一,从总体来看,宗教信仰与城乡类型是否有关;第二,宗教信仰与年龄是否有关。
从全国样本来看,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仰民间俗神和祖先保佑的有456人,占33.4%。而农民中这一比例更高,44%的所谓有宗教信仰的农民信的是民间俗神和祖先保佑。可见,有正式的非世俗化的宗教信仰的农民还是比较少的。
2.农民心目中“精神生活最丰富一代人”
为了考察中国人对不同时代精神状况的判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您觉得哪一代人的精神生活最丰富最充实?第一代人:参加建国、建党的一代人;第二代人:建国前后参加工作,大跃进的主力;第三代:建国前后出生,年轻时参加过“红卫兵”、“上山下乡”;第四代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文革”时期读中小学;第五代人:“文革”期间出生,“文革”后读高中,上大学;第六代人:八九十年代出生。
图1显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有60%以上的人认为,第一代和第六代人的精神生活最丰富、最充实。城乡居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民选择“第六代人”的比率最高,占所有被访农民的38.6%,其次是“第一代人”,占26.8%;城市居民选择“第一代人”的比率最高,占所有被访市民的37.3%,其次是“第六代人”,占22.9%;而对第二代人至第五代人的选择上,城乡几乎没有差别。
图1 选择精神生活最丰富的一代人
人们对第一代人和第六代人的精神生活高度认同,是与这两代人鲜明的生活特征分不开的。第一代人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饱受战乱之苦、生活上颠沛流离,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实的共产主义信仰;而第六代人相对来说可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是对信用卡、“无厘头”、“QQ”习以为常的一代,这些足以使80后、90后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既考虑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所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民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条件良好。高达88.9%的农民都认为现在的生活与过去五年相比变好了。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但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是高于城市居民的,他们对未来亦表现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期待和信心。第二,从文化生活来看,农村地区变现为以下两方面特征:首先,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所接触到的传媒较为单一,主要是电视、报纸、广播、书籍这样的传统媒介。在一些对物质条件有一定依赖的消遣型活动上,如上网、体育运动、外出旅行等,农民的比例是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另外,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为农民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偏好。我们在宗教信仰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在有宗教信仰的农民中,近一半农民信的是民间俗神和祖先保佑。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会认为农民、老年人更倾向于信教。而研究数据否定了这一假设,是否有宗教信仰与城乡类型和年龄是无关的。
从上述结果可以发现,农民精神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不是二元对立的。这个结论当然可以归结于本文对精神生活的定义,因为除了文化生活,我们的精神生活还包括了心理生活和心灵生活。而研究表明,后两者与物质生活没有太多的关联,如绝大多数农民都有较好的情绪状态,他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既基于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思考。在文化生活领域,有一点必须承认,文化娱乐设施的贫乏使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但此外并未发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化现象,如农民的精神需求在不断增长,他们同样期望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并没有表现出比城市居民更“闲”,他们的确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和学习型活动,但城市居民亦是如此。
[1]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129.
[2]阳畅宏,刘晓忠.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调查[J].学习导报,2006,(2):34.
[3]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4):82.
[4]徐晓恩.丰富义乌农民精神生活[N].浙江日报,2004-11-16(8).
[5]杨明佳,等.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与新农村建设对鄂东一个典型自然村的个案研究[J].学习月刊,2006,(10).
[6]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7]孙鹃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309.
[8]马正幼.我国农民的闲暇生活现状与改善对策——基于闲暇阅读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82.
[9]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9.
[责任编辑 唐魁玉]
Spiritu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s: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AN Chun-yu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0 provinces,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they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Chinese peasa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than urban residents,and they have a stronger future life expectations and confidence.Compared with urban residents,Chinese peasants have more spiritual life in traditional culture,for their exposure to more traditional media,focusing mo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and nearly half of the so -called religious faith being informal and secular.The religion has no concern with ages and areas.Farmers'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taken into account more dependence on the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cultural life;psychological life;soul life
C913
A
1009-1971(2011)06-0080-06
2011-05-0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
韩春雨(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从事社区与社会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