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钦
(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把握和判定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将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完全理解为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校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我认为是片面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它既可以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既可以在校内开展,又可以在校外开展;既可以说,又可以做。概括起来,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其中,课堂实践教学处在第一层次,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续和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则是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受到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实践教学目前很难开展,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多样又易于组织的课堂实践教学,在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1]
所谓政治理论课堂实践教学“五位一体”模式,即通过课堂上的读书报告、调研汇报、自主讲解、小组讨论、对抗辩论等实践形式,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方面——“读、写、做、讲、辩”统一起来,融为一体,以强调教学互动,提升教育目标,适应自主学习要求,增强教学效果。(如下图)
“五位一体”模式示意图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政治理论课为例,来说明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应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本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我将它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即专题讲解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和知识串讲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共十个计划学时,可再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是:经典导读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心得交流模块、时事研讨模块、课程总结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大体上分别对应于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相应功能:读、做、讲、辩、写。下面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具体说明。
每门政治理论课程都有自己的经典文献,阅读这些经典文献、掌握经典作家对相关问题的直接论述,是学习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式。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阅读一定的经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看,比教师对相关理论的单纯讲解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也更利于学生掌握和接受。然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经典著作数量巨大,学生缺少相关的理论背景,以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保证,自己学习经典原著事实上存在很大困难,这些情况决定了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方式——导读,即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程关联程度较紧密、内容和篇幅适当的著作,并将著作原文在开学之初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提前进行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对经典文本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然后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导读讲解。这样,学员对经典原著的理解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学期我选择的经典著作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篇著作内容很广泛,但并不艰深,我选择了关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香港问题的章节,通过前期的阅读准备,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保留下来,等待老师导读讲解。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经典著作存在着一种既期盼又畏惧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接受经典著作的熏陶,臣服于经典著作的权威力量,但往往又畏惧经典原著的艰深难懂。另一方面通过经典导读,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原著的内容,消除对经典原著的畏惧心理,体会经典原著的理论魅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思维水平,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案例是指可以引入课堂并对之进行分析的典型案件或事例。案例既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例,又可以是虚拟的艺术典型。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常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同样卓有成效。在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生动的理解,而且可以鼓励学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我选择的教学案例是电影《走近毛泽东》。该片首次把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精练地涵盖毛泽东的一生,把其性格特点、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毛泽东的思想和艰辛的探索过程概括得非常精彩。很多学生反映看完电影后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走近了伟人的信仰,也走近了自己的信仰。在案例分析模块中,我并不告诉学生任何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对案例的欣赏、分析和思考中,学生们直观地把握了理论与人物、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生动联系。
这里的心得交流,特指学生的读书心得交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读过一些书,虽然不同的人所读书籍的内容和多少各不相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些书仅止于读过而已,书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高思想表达能力,我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心得交流模块”,即让学生梳理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写出心得体会,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从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读书心得交流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块非常感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发言十分踊跃积极,虽然难免存在表述欠准确、逻辑欠严密、语言欠流畅等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均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
心得交流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读书心得交流可以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激发对所读书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交流可以融洽学生集体的氛围,和谐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促进整个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成和增强。
政治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政治理论教学的生命和灵魂,让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社会热点,及时把握学生关于上述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加强政治理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设置“时事研讨模块”,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交锋,不仅可以加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辨别理论是非、站稳政治立场的能力,同时,通过观点碰撞和理论交锋,还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和掌握辩论技巧的能力。
在本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我选择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事论题,这些论题中,既有关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又有关于当前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还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在这六个论题中,每个论题又分为大体对立的两个方面,让学生抽取其中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样,抽到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同学,自动形成相互对立的两方,经过充分准备写出辩论稿,交由老师指导修改,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内,由双方进行公开辩论。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时事研讨有序而热烈,当台上学生刚刚发言完毕,台下学生就争相发言,或赞成或反对,或激烈或平缓,这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对“时事研讨模块”的欢迎程度。
课程总结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回顾与验收。通过课程总结,学生可以获知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课程总结可以由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上,将与课程总结有关的问题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总结报告。
作为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个例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上述模块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根据各学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李春梅,俞丽君.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2008,(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