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至军,范世祥,侯珊珊,徐敏林
(1.江西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1;2.江西省地质勘查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牛岭钨锡矿位于江西大余县城51°方向24km处,是近年发现的一处中型钨锡矿,属花岗岩内接触带石英脉型。
大多数的花岗岩内接触带石英脉型矿体延深仅100m左右,规模小且储量少,如下垄钨矿[1]。而牛岭矿区矿体延深200~250m,延长500~800m,规模较大,矿体之间具明显的等距性,查明资源已达中型[2]。因此研究牛岭钨锡矿的成矿裂隙有重要价值。
成矿裂隙是该类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本文通过牛岭钨锡矿成矿裂隙的研究,对其产布特征、成因力学、富矿机制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为矿区的后续勘查以及类似条件地区勘查提供借鉴[3]。
牛岭矿区地处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华山—杨眉寺钨锡矿集区的东部,为下垄—墨烟山复式背斜的南端(图1)。
图1 牛岭矿区及外围地质图
区内大面积出露震旦纪、寒武纪基底岩系,岩层遭受了加里东期强烈褶皱变形,形成了下垄—墨烟山背斜,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东西向。北东部出露红桃岭岩体,同位素年龄151.4Ma,为燕山期岩侏,成分为中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属重熔“S”型花岗岩,是区内钨锡矿的成矿母岩。
红桃岭岩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北高南低,北部的墨烟山和下垄出露标高+600m,中部的中牛岭、牛岭出露标高+310m,南部的樟斗在深部标高-150m,再往南西的左拔岩体顶面标高—50m,岩体沿线产出一批钨矿床(点),自北向南有红桃岭钨矿、下垄钨矿、牛岭钨矿、樟斗钨矿,近等距分布[4]。
矿区属中低山地貌,主要矿化区海拔标高+500~+200m。
矿区地层简单,大部分范围为震旦纪、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为一套韵律清楚的类复理石建造。
下垄—墨烟山复式背斜的轴部通过矿区中部,为一同斜复背斜褶皱,其轴部南端轴向约为30°,至中部轴向近于正北,红桃岭以北轴向则转为350°。轴部和两翼地层均由震旦系和寒武系组成,岩性为石英质砂岩夹薄层状板岩,西侧地层倒转,两翼地层均倾向南东。
矿区有3条北北东向大断裂(F2、F3、F4),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延长大于2km,属燕山期形成的区域性断裂,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均有活动迹象。
矿区花岗岩属红桃岭岩体的组成部分,多呈隐伏状,仅3处呈岩滴出露(桥孜坑、牛岭、中牛岭),成分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富含W、Sn、Pb、Ag等成矿元素,是该区成矿母岩。岩体顶部东西向裂隙密集发育,为后期含矿石英脉的充填提供了良好空间,钻孔揭露隐伏花岗岩体面积达2km2(图2)。
图2 牛岭矿区成矿岩体顶板等值线图
矿区表现为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矿体产于红桃岭岩体之中,其上为震旦纪、寒武纪之浅变质岩系盖层,花岗岩顶板至其下的200m范围为富矿段,矿体成组产出,组与组之间相距200余m,密-疏-密近等距分布[5]。
共发现石英脉型钨锡矿体近百条,有工业矿体18条,其中7条主要工业矿体查明资源量较多:V4、V5、V6、V6支1、V6支2、V7、V8。矿体延长500~800m,延深140~300m,倾向0~5°,倾角72~78°,产状较一致。脉幅0.10~0.40m,最大厚度1.05m。平均品位WO31.449%、Sn0.541%(图3)。
图3 牛岭矿区典型剖面图
矿脉具分枝复合、尖灭侧现等现象,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常呈右型前侧,向北侧距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矿石矿物有石英、钾长石、白云母、萤石、黑钨矿、锡石、黄铜矿、辉钼矿等,显示出上锡下钨的垂向分带特征。
成矿裂隙在花岗岩中成组成带产出,局部可延伸至上覆的变质岩中数十米,是矿区主要的容矿构造。
成矿裂隙产状较一致,均呈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0~80°,细分为3类:①倾向358~360°,倾角65~83°,大多数矿脉属此类型。②倾向350~355°,倾角65~75°,主要为Ⅱ、Ⅲ脉组一些矿脉。③倾向5~10°,倾角70~80°,主要为Ⅳ、Ⅴ脉组一些矿脉。
成矿裂隙延长可达1000m,延深可达200~300m,规模较大,为含矿石英脉的充填提供了空间,成组出现,组与组之间具“右型-斜列”组合型式,自南往北的桥孜坑—牛岭—中牛岭—上牛岭,呈北北东向排列,数组矿脉有右型侧列现象,等距性明显,间距约200m,往北、往南方向仍有发现新裂隙组的可能。
3.2.1 力学性质
在矿区野外勘查见到成矿裂隙平直深长,具疏密韵律,成组成带展布,呈现剪切带的显著特征,充填石英脉,脉石与围岩易分离,据现有资料分析其力学过程是压-扭-张。
在区域应力背景下,矿区沿东西方向产生挤压力,并沿北东—南西方向有一定的扭动,先剪后张,剪扭性特征明显。东西向裂隙带成组产出[5],剪扭性促使裂隙延长、延深均较大[3],改变了传统认识“内带石英脉型钨矿脉延深一般不超过200m”(图4)。
图4 成矿裂隙力学示意图
东西向裂隙是矿区钨锡矿脉的容矿构造,其成因有深远的区域因素,遍布赣南乃至华南[1]。
3.2.2 形成时间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丰成友等2005年研究成果,矿区的花岗岩年龄为151.4Ma(锆石,U-Pb法),矿脉年龄为150.1Ma(辉钼矿,Re-Os法),红桃岭岩体是矿区的成矿母岩,裂隙的形成时间应为成岩之后、成矿之前。
3.2.3 演化过程分析
燕山期在南岭岩浆-构造-成矿带的大环境下,由前泥盆系地层重熔形成的富含W、Sn的花岗岩浆沿下垄—墨烟山背斜轴部应力薄弱处涌动,侵入就位于牛岭古地表下5~10km处,并受制于北东向大断裂。岩浆侵入时有部分大气降水、部分围岩矿质的参与,岩浆内部结晶分异逐渐成岩,并在顶部分异形成富含W、Sn的成矿流体。同时,在岩浆的冷凝过程中,在应力作用下,先剪后张,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东西向剪切裂隙系统,剪切裂隙延长可达1 000m,延深可达300m,成组出现,为含矿热液的充填提供了空间。富含W、Sn的成矿流体选择减压部位运动、充填,通过追踪、改造、充填已有的容矿裂隙而形成矿脉。构造-岩浆事件持续影响,可造成多次充填而叠加形成含矿石英大脉。
矿脉赋存于花岗岩内接触带,严格受花岗岩的起伏控制,在其顶峰部位有利于形成钨锡矿脉,自花岗岩顶面200~300m范围为富矿段。矿脉在变质岩中垂向延伸数米至数十米,多数急剧尖灭,表现为云母线、石英线稀疏状产出,少数呈石英细脉产出。
矿区石英脉型矿体成组产出,组与组间有等距性特点。地表表现为云母线、石英线产于变质岩中;向下进入花岗岩后变为石英细脉,成为工业矿体;再往下逐渐增大成大脉,花岗岩顶面至其下200~300m范围最具工业价值;再往下即进入大脉尖灭带,垂向上具“五层楼”模式(图5)。
图5 牛岭矿区成矿模式图
(1)牛岭矿区的成矿裂隙是主要容矿构造,呈成组成带展布,具疏-密韵律,延长延深均较大,剪扭性特征明显,是区别于其他矿区的主要特点。
(2)成矿裂隙充填石英脉形成工业矿体,平面上呈“右型侧列”组合型式,剖面上具“五层楼”结构模式,矿化富集于花岗岩顶面至其下的200~300m范围。
(3)矿区是否有“楼下楼式”的新一期成矿岩体,从而赋存有新一期的内带石英脉矿体,今后值得研究。
(4)根据矿区“右型—斜列”规律及预测成果,在矿区北东部的大垄、南西部的雷屋近年发现了新的矿化标志带,其中雷屋经钻孔揭露在岩体顶面之下约200m处厚达数米的含钨石英脉带,有较大找矿潜力。
[1]毛景文,谢桂青,李晓峰,等.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J].地学前缘,2004,(1):45-55.
[2]杨明桂,曾载淋,赖志坚,等.江西钨矿床“多位一体”模式与成矿热动力过程[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3):12-15.
[3]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4]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等.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2003,4(2):335-343.
[5]陈培荣,华仁民,章邦桐,等.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J].中国科学,2002,(2):27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