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玉
(宾县宾州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黑龙江 宾县 150400)
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2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
2.1 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的要求,到这个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现代化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目前的我国现状来说,单靠农民和国家的农业投资恐怕在几十年之内是很难解决,建议可以灵活的适当改变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在农民承包优先的条件下,把多余的大片土地承包给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团体或个人,推行农业生产的“招商引资”。但他们承包后要求他们必须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这样不但能提高农业产量,而且他们所拥有的对市场的考察能力是单个农民所无法匹及的,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适时改变他们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又解决了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同时原有的农民可以继续呆在农业内部帮助农业生产,这样农业利润提高了,原有农民的收入比单个生产时还要高,同时又避免了单个农民生产的风险。
2.2 城市化普及,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标志,未来的农村应该全面实现城市化,农村这个概念将逐步被人们淡忘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全国基本是共同富裕,业已没有现在的东中西部差距、农村和城镇及城市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一个区域,都享受几乎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保障。但城市化也要允许适当的差异,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同步发展,拥有一样的资源和特色,我们也要允许一部分城市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文资本等要素先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和特色,让他们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和窗口,最终通过辐射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2.3 由市场调节农业生产和农业的生产结构,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
我们吃过了计划经济的苦头,也初尝了市场经济的甜头。实践证明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最有效方式,市场也是经济发展平衡的自动稳定器。在未来的经济中,市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土地承包者必须全面掌握市场的变化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的品种、规模;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发展规模和特色农业。在市场的指挥棒下,土地承包者也会根据需求来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现今的农产品积压低价的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3.1 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农业人口再就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话题,而所谓农业人口的再就业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数很多,而且要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剩余的劳力将更多,如何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实践证明,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当今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非农产业。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民在城市就业能够与城市居民形成互补,并不怎么影响城市人口的就业。
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好农村富余劳力向城市就业的引导工作,并逐步稳定在城市,为将来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好准备。事实上,我国现在已有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都在城市就业。资料显示,2009年底,我国商业就业总人数为4970万,农民工1997万,占就业总人数的40%;建筑业就业总人数为3893万,农民工2959万,占76%;制造业中乡村劳动力4506万,占总人数的54%。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已经在各行各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就必须为他们在城市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劳动力一样的待遇和福利并平等就业,同时,也要为他们在城市定居提供便利,改革户籍制度就是必须的了。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所幸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实施了最大的政策便利。
同时,要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为农业人口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引导他们合理的流动,以防过多增加城市的压力。
3.2 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建议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但目前的农业实际引进人才是很困难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改革。建议改革土地承包制,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信用贷款,政府再对他们的农业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们承包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由于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并有一定的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们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
3.3 重视招商引资,不但工业要招商,农业也要招商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发展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要进行农业招商,也需要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把农民手里富余或生产效率极低的土地承包给承包商,让他们进行现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农业型生产活动。这项措施和吸引人才入农业交相呼应,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进入这些承包商的门下,进行技术研究指导或者是市场开拓。
同时,小城镇的建设也要鼓励招商引资,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化途径,江苏和浙江一带就有很多通过这种方式而成长起来的城市,都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好方法。
3.4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总之,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
[1]杨静.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