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高州 52500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品格,它不仅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图书馆所具备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辐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图书馆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与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作是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在职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2007年,农民文化生活调查问卷统计表明:从年龄角度看,40岁以下的人群,与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的人群,他们都将图书阅读需求,排居首位,其比例分别是,61.6%与62%,健身锻炼需求排第二。但时至今日,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不但没有完全消除,而且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日益发展。虽然“文化三下乡,文化扶贫,万村书库”等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重心下移,在为所有民众不懈地争取着平等的权利,使他们能用知识获取发展的自由。
对于高州而言,市图书馆目前还算过得去,该图书馆建筑面积7735.28平方米,面积在全省县级市中排名第二,每年财政拨款经费20多万元,购书和大楼维护经费(租金)30多万元,但大部分经费是通过出租转借馆舍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人吃楼”现象。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商业性”太浓的同时也就离“公共性”渐行渐远了。
另一方面,高州多数乡镇图书馆(室)办馆条件很差,藏书破旧过时,管理服务体制脆弱、资源严重匮乏,知识容量、信息聚散能力和服务水平,都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甚至部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现状象征性远大于实践性。
国家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型图书馆上,中小型的县乡基层公共图书馆则尚未被列入发展计划中,致使这些基层的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效果甚微甚至徒有虚名。中国的人口是以中小城市、乡镇以及农村为绝大多数,图书馆如果忽略了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就是不完整的。特别是农村人口,他们的先天文化素养已经很低,接受后天教育的条件又极其落后,如果不通过公共图书馆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对他们的教育空缺予以弥补,则将永远处于科学与文化的边缘。
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和县以上大中城市良好的市政文化设施吸引广大青年在城市建功创业,很少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在农村乡镇基层工作,致使广大农村成了贫穷、愚昧、野蛮的温床和土壤。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使当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团结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发挥党组织、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当地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当务之急。
公众阅读率持续走低反映了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存在的危机和问题。先进文化阵地的缺失导致封建迷信泛滥,寺庙、教堂鳞次栉比,文化馆所销声匿迹,野蛮、愚昧、迷信的落后习俗严重阻碍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要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各级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基础性、公共性保障作用,通过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使最基层的公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基层图书馆处于整个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末端,深入到了社会公众群体中,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有关图书馆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包括县、乡镇图书馆在内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五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以上文件为图书馆立法奠定了基础。2011年2月28日,文化部表示,备受关注的《公共图书馆的法》正在起草中,该法可以对公共图书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和标准进行规范,对公共图书馆规模、人员、经费和馆际互补进行相应规定,明确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责任,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经费上要予以保障”。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应建立一个制度化的、有法律保障的公共图书馆投入机制,实现经费投入预算化,经费项目法定化,使经费增加幅度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产品。公共图书馆事业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公共图书馆事业不能走向市场。所以,政府必须承担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运行的经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出版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完全依靠公费维持运行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公共图书馆现状的关键。政府应将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在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创新管理体制,规范基层图书馆发展模式和标准,明确基层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和目标。重点解决启动资金、场地、设备、等关键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建设图书馆的积极性,规避旧体制的弊端;此外坚决反对基层图书馆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化,这样最终只能使基层图书馆夭折。
建设和发展基层图书馆,关键是资金投入问题。受高州本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如果单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我市图书馆在短时期内局面将无法得到改善,因此,我们要寻求依托社会力量来共同发展公共馆事业。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结合高州实际,社会力量参与办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社会捐赠。通过宣传,呼吁有能力的个人或社会团体、企业等向图书馆捐赠。捐赠包括资金、各类文献、图书馆设备及其它形式的实物。呈徼本也可以算是一种捐赠形式,它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呈徼本制度规定本地出版社或出版团体要向省级公共图书馆送交自己出版的图书及刊物样本。这个制度能有力保证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完善。
(2)企业赞助。企业赞助并不是指单纯由企业出钱办馆,而是一种合作互利的方式。企业通过赞助这种形式可以获得冠名权或者可以使得其能从中得到长远的利益,这样才能使这种形式得到长期维持发展。
(3)房地产开发前期的合理规划。由市政府在城市统一规划的时候要求新建小区的开发商必须在小区内建有一定面积的社区图书馆,并由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建成后由政府投入一定的购书经费保证开馆,由市图书馆派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此举在当前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环境下,是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有效途径。
在馆舍配置上,目前我省公共图书馆的配置是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的,原则上要求每个市、县、区要相应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设在总体布局上缺乏对图书馆服务的人口覆盖率和地域辐射度的考虑,文献资源配置失衡。
我市公共图书馆(室)目前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图书馆模式,各个图书馆(室)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状态,这种服务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与信息时代严重脱节。如果能够将市内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合理调配、共建共享,将会解决公共图书馆目前存在的经费不足、馆藏资源匮乏、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而实施总分馆制,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这一模式正是顺应这种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经营模式。集群化管理是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打破传统区域图书馆彼此分立运作的局面,将一定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服务机构网络,在馆与馆之间实行合作,互通有无,进而统一规划联合采访、联合编目、联合提供服务,统一信息检索,完成信息资源的统一布局,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具体做法就是以市图书馆为中心,连锁分馆形式向乡镇和社区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场馆建设可以采取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公众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乡镇和社区也应为办馆提供方便。但在具体图书馆业务管理方面应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市级图书馆承担文献的组织、图书设备的投入、技术人员,承担技术指导和业务骨干的培养任务,并选派干部在乡镇或社区图书馆担任领导工作。要发挥离社区和乡镇居民建设图书馆的热情,让他们承担一些义务工作。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促进乡镇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我省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广东省文化厅网站,2009.11.
[2]高俊书.乡镇图书馆: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5.4.
[3]郜向荣等.基层图书馆生存状态忧思录.《图书馆杂志》,2005.1.
[4]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