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杨
8月18日17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9月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执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神舟八号飞船按计划已空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于受到“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影响,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对天宫一号发射计划作相应调整。
发言人称,此次发射计划调整,主要考虑是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为同一系列,由于失利火箭的故障调查处理工作正在进行,故障原因是否关联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尚不明确。出于安全考虑,工程各系统正对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各飞行产品开展全面的质量复查和举一反三工作。天宫一号发射时间根据失利火箭故障调查结果确定。
这是一个慎重的决定,其目的是确保成功。这也是中国航天人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的又一次体现。
2011年对于中外航天界来说,似乎都不是一个好的年份。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在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数十次发射成功的情况下,首次出现重大失利;美国、俄罗斯的航天发射也出现接二连三的失败:
3月4日,美国金牛座XL运载火箭将“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升空,火箭顶部整流罩未能按时分离,“辉煌号”坠入太平洋。
8月11日,能以20倍音速飞行的“HTV-2号”高超音速无人飞行器从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不久后飞行器失踪,“HTV-2号”的第二次试飞失利。
8月18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快讯-AM4”大型通信卫星,发射后不久地面控制中心便与卫星失去联系,无法建立通信。一些专家推断,卫星没能与“质子-M”型火箭最后一节推进装置分离。
8月24日,计划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俄罗斯“进步M-12M”货运飞船发射后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坠毁在西伯利亚。从1972年开始,“进步”号飞船共进行过130多次发射,本次发射之前的所有发射均取得成功。这一失败让美国和其他国际空间站合作方忧心不已,因为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已经事实上失去了为国际空间站进行补给的能力,而这次发射失败距离美国航天飞机的谢幕之旅时隔仅1个月。
航天发射失败并不罕见,但这么密集的失败却不常见。接二连三的失败,着实使人触目惊心;而在被许多国人视为吉祥数字的8月,连续4次失败更是令人唏嘘不已。“8.18”这一天,中、俄卫星发射相继失利。由此联想到整整15年前,也是“8.18”,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中星7号失败,并从那时起开始了连续成功,直至这个“8.18”的到来。可见,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吉利数字”很不靠谱。接二连三的失利,也使人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航天的“高风险”。
不同于展示成就,列举这些失败的案例,对航天人来说无疑是残酷的。但也正是因为残酷,才要求航天科技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待自己从事的事业。
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必须攻克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空间飞行器在太空中进行的“高难度动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想获得成功,是不能有任何差池的。美俄等航天强国,都不乏交会对接失败的案例。虽然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与不久前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并非同一型号,但因同为长征二号系列,在技术上有相当大的继承性和关联度,因而在彻底查清长二丙的故障并“举一反三”、将问题“归零”之前,贸然发射长征二号F无疑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将发射时间推迟,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查清故障并彻底归零,成功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