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及历史街区的研究与保护——以泉州中山路的保护为例

2011-12-30 03:39谢南雄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山路骑楼泉州

谢南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广东 广州510060)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文化渊深,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山水城市。

来泉州的朋友一定知道,泉州有一条很出名的历史商业街——中山路。它始建于1920年代,位于古城中部,是贯穿老城区南北向的交通动脉,也是老城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它集居住,商业,饮食,客栈为一体,且可供遮风挡雨的骑楼贯穿全长,它集中反映了“海上交通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全州市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上的中山路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路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中山路被确定为重点保护地段,1997年10月开始,由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现场设计。整修的原则是:以保护为前提进行立面整修,在保护现存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的同时,使新的建筑立面与传统建筑的立面在尺度、材料、细部与施工技术上取得一致。整治后的中山路中段和北段既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又焕然一新,新旧建筑十分协调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1.泉州古城风貌

历史街区的形成,源于古城悠久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泉州是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宋元时期它就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就是当年繁荣的真实写照。正是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发达的海上交通,为泉州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泉州市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历经千年沧桑,由初创时方形子城到扩罗就翼,与两次围寺入城,而形成了泉州城墙形似鲤鱼的“鲤鱼城”。然而,古城的空间形态是动态的,在民国的新城市运动中,以建设中山路为典型的城市改建改变了古城原有的空间形态。

而“历史文化圈”的核心是古城,617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风貌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集山、水、城为一体,独具一格的“鲤鱼城”平面,“双塔”为中心的构图体系,大量的传统居民和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尺度适宜的棋盘式街巷,纵横交错的城市水系,大量的古井、古树名木,同时还保留着南音、木偶、梨园戏、高甲戏等古老的艺术,构成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富有特色的城市人文环境。

2.中山路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

2.1 中山路的历史文化

泉州市中山路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之间,是泉州古城区主要的商业街。中山路宽度为9-12米,全长2.4公里。街道两旁各有2.7米宽的骑楼式人行道路,这是由于泉州春季阴雨连绵,夏秋季多绵雷阵雨,台风雨的气候特征而参照外国都市街道建设形式而来,设计而建成的,沿街建筑多为两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不仅融汇了海交文化中西合壁式中的建筑精华,又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地方建筑文化,所有这些不但构成了中山路特有的街道空间特征,而且形成了极富感染力的街道空间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泉州城商业最集中、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并充分体现出其建筑文化内涵的街道,中山路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古城区的历史街区。

2.2 中山路的风格特征

橘红色的砖与白色的石在泉州传统民居中都清水使用,以自然纹理显示,因此泉州传统民居的主色调是红与白。泉州近代骑楼在材料上结合了地域材料(砖和石)和当时的先进材料(洋灰和水刷石),街道色彩仍以红白两色为主,间以水刷石之浅灰色。单纯色彩的组合,使得近代骑楼丰富而华美。

2.3 中山路的骑楼

骑楼:“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骑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景,是城市温暖深刻的记忆,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延续骑楼具有实体与文化上的双重意义。

泉州近代骑楼大多数檐口的形式为几层线角檐口之上盖绿釉葫芦栏杆女儿墙,这一透空层与底层柱式之形态相对应,形成完整的构图。这种典型形式占据着中山路骑楼的绝大部分。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论及街道宽度(D)两侧建筑物高度(H)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凯文?林奇在总结外部空间尺度时,又把亲切的距离范围定在40英尺(12.19米)之内。中山路骑楼街道D/H=12米/8米=1.5;中山路骑楼街道的宽度在亲切距离范围之内产生了窄小宜人的街道空间。

3.中山路的保护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泉州城市经济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中山路的沿街建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缮,经历7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大部分建筑内部结构出现了松裂、腐蚀的现象,建筑立面空鼓,外墙饰面剥落,骑楼地面被居民自行改造,形成地面高差不一,建筑物墙面、骑楼天花杂乱无章,同时出现随意增加建筑物高度和违章搭建现象,街区基础设施落后,雨天污水横流,架空管线横七竖八密入蛛网,环境恶劣加之危房简易搭盖的出现,已严重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街道空间形态和建筑景观,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中山路商业经济的严重衰退。中山路是古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三片一线”重要保护区的“一线”,它位于古城中部,是贯穿古城区南北向的交通动脉,它联系着开元寺旧馆驿片区、文庙清净寺中心文化片区、青龙巷聚宝街城南三大片区,是古城中最重要的历史街区。所以,对中山路的保护更新确定了修旧存旧的整体保护原则,道路仍维持原来12米宽不变,两侧建筑保持两层,保护了连续的骑楼列柱,对立面清理整修,并恢复挖掘了许多有文化传统的老字号招牌及广告,改善了基础设施,使通过整治后的中山路历史风貌得到了弘扬,且商业气氛更加浓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路保护整治工程实施之前,政府就在电视、报刊上开辟专栏,对今后中山路如何整治改造进行全民讨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政府最终采取了大多数市民的意见,保留了中山路两侧的行道树。另外,在中山路整治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正是由于市民的热心参与,提供了许多中山路店铺旧貌的原始资料,才使得一大批中山路老字号店面招牌得以恢复与重现。

整治后的中山路,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历史街区的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整个街区的商业、旅游价值得到了提高,作为街区房屋业主的居民更是从中得到利益,他们感到满意。因此,中山路的保护与整治获得了“2001年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因为保护更新工作的成功,教科文组织评审团专家对中山路的整治作了这样的评价:“泉州中山路以‘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令人印象深刻:全面性的城市规划始终贯彻的指导方针,使得私有建筑可以逐渐恢复原貌,并且去除了多余的物体。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的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化元素,确保遗产原貌修复顺利完成。”

结语。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有的历史名城和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但如何对历史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挖掘历史文化积淀,继承和发扬历史城市文化特色,广泛宣传,使公众积极参与,在真正意义上保护我们珍贵的宝藏。

[1]泉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1泉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30~1333.

[2]孙凤岐.地区文化、建筑与城市更新———泉州旧城保护与开发规划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0,2(18):109~111.

猜你喜欢
中山路骑楼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骑楼人家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