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例外

2011-12-29 00:00:00
看世界 2011年21期


  指责人心冷漠是多么省心的事,自己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且将坏结果的缘由归结得明确简单。
  但在上月佛山女童小悦悦被两车碾过致亡一事上,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针对当时路过者十余人无人施救等情况,在出事几天后《佛山日报》头条新闻的标题是“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舆论几乎也一边倒地谴责肇事司机与这些路人。而那位当时救下小悦悦的捡垃圾的阿婆随后却被个别人指责为“想借此出名”。这一切都令人震惊。
  铺天盖地的关于“人心冷漠”的指责之声,却未必到位。不必强调这是发生在佛山的事,不必细数有多少个路人熟视无睹,更不必将此事上纲上线到道德沦丧的地步。已经不是第一次,路人旁观悲剧的发生,如果“冷漠”外化为一种不约而同的集体性的行为,那其原因何在?这是一句谴责就可以了事的么?
  包括父母在内的监护人对两岁的幼儿看管失职、外来工子女缺少安全的托养机构与活动场所、社会上做好事反惹麻烦甚至赔款的事例、“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处世方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等等,共同构建了形形色色的“冷漠”。而那些路人,很难说其中一定没有你。
  当许多成年人表现出这种“集体冷漠”的时候,一些见义勇为事例的主角换成了少年人。令人五味杂陈的是,不久前有一个13岁少年因在公交车上制止了小偷,甫一下车即遭报复性毒打,一车人静静旁观,当血流满面的他去旁边店铺欲借电话也遭拒。你能说,这个少年长大后不会成为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
  是的,你我谁也不能例外。指责的声音强劲,并不会让声音的主人显得更崇高超脱。也许你的孩子也会乱跑到马路中央,或我们自己也会在某一刻避让不及;也许你也会是某个路人甲,遇到当机立断“救还是不救”的时刻;当然你也很可能是那个婆婆,救人只是出于下意识的本能,并没有什么弯弯绕,即便被质疑了也可以坦荡地说:我干我的活有什么可怕的。
  很多时候,善良与正义不过一转念间的举手之劳,平常却灿烂。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刘继生先生就一些事例曾说,为善良作证也是见义勇为。
  确实如此。如果善良与义举得到有效鼓励,如果做好事不会有后顾之忧,如果我们的媒体及相关机构都能有意识地去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而不是一味的指责,相信有些坚冰会渐渐融化。一切都需诚心诚意地假以时日。
  总而言之,在一些永恒的命题上谁也不能例外。譬如说爱,谁都爱自己的家人及孩子,但若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以同理心去面对需要保护与救助的所有孩子,佛山小悦悦的悲剧就不会上演;譬如说生死,优秀强大如乔布斯,也不能在癌症与死亡前获得豁免,本期关于“硅谷宅男”的文章也是想提醒技术专业人士及或优秀或平凡的所有人,事业与梦想固然重要,爱惜身体、保持健康更需上心。
  能够深刻打动我们的事几乎都不能追溯,结果猝然到来时万千感叹已无济于事。人生的诸多挑战蕴藏着叩动心弦的多样性,以悲悯之心关怀人性人心,有时用心而非单用脑去感悟与思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