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6日,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在闭幕式上大连市副市长曹爱华称,一个年会参与的不仅仅是会员,是全世界;一个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是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达沃斯论坛有两个支柱,主要战场是冬季达沃斯,另一个是夏季达沃斯。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论坛的总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召开,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年会一直在中国举办。一个小小的论坛,一个非营利机构,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魔力?这还得从论坛的创始人和运作模式说起。
双料博士施瓦布
达沃斯年会创办人施瓦布,1938年出生于德国,后加入瑞士籍。他先后就读于瑞士苏黎世高等技术工程学院和弗里堡大学,念的是机械和经济这两门看上去并没有多少交叉的学科。后来,施瓦布还奔赴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进行深造。在求学经历中,他先后获得机械工程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和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如此丰富的履历,也练就出了他的一身好本领——能够娴熟地交替使用德、法、英、意4种语言。这也方便了他在后来的年会中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和不同国家的与会者交流。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里已经普遍设有企业管理的课程,然而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里,这种课程仍然凤毛麟角。施瓦布在美国学习期间已经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跨国公司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1970年,瑞士商学院31岁的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向欧洲企业界倡议,为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举行一次非正式会晤。
1971年1月,只有34岁的施瓦布邀请400位欧洲工商界人士在瑞士发起成立了“欧洲管理论坛”(达沃斯论坛的前身),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新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欧洲跨国企业的形象。
此后,施瓦布逐步将美国和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力量拢至达沃斯。每年年会都有近百个国家的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演艺明星和新闻记者等约2000人聚集达沃斯小镇,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前景,寻求应对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办法。后来施瓦布回忆说,当初,他并没有想到一个欧洲的论坛,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档次。
由于施瓦布担任过日内瓦大学的教授,他还在瑞士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从事过3年的高级管理工作。因此从不同的岗位上吸取了来自企业基层的第一手管理经验,这为日后创建经济论坛奠定了理论基础。施瓦布总能把握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让论坛讨论那时候经济中最热门、最具话题性的内容,因此才越办越大,越办越隆重。
他们如何挣钱
施瓦布最初的想法是让欧洲和英美企业家聚在一起,有一个交流的机会。随着论坛的成熟,施瓦布的想法也逐步成熟。他认为,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社会的进步,必须要靠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所以他一直在推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挑战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达沃斯内部,大家把施瓦布视作一个政治家,而不是商人。
和《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相比,达沃斯论坛的最大区别是非盈利性。因此,他们没有竞争对手。达沃斯论坛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论坛战略伙伴和议题合作伙伴的合作费以及年会、地区性会议和峰会的会费来维持论坛运转。扣除每年运营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余,将会再次投资,或者是建立新的计划或项目,或者是既有的项目。
会员和合作伙伴公司,一直是达沃斯论坛成长的核心动力。达沃斯论坛北京代表处一位负责人称,论坛会从三个方面给CEO会员带来启发:首先是宏观趋势与形势的判断;其次是商业层次上的交流;第三给CEO们提供商业之外的灵感启发,比如,论坛会请天文学家、艺术家等跟CEO们进行头脑风暴。
正是这种会员制度,让非盈利机构达沃斯论坛的总收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1年总收入为7220万瑞士法郎,2002年总收入为6645万瑞士法郎,2003年为7406万瑞士法郎,2004年为8334万瑞士法郎,2005年则达到1.04亿瑞士法郎。达沃斯论坛的最大“盈利”就是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影响力。虽然达沃斯论坛不盈利,但是与其相关的媒体、投资机构都非常赚钱。
这就是施瓦布的“成功”之道。
高度决定影响力
达沃斯论坛在全球化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该机构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世界各国的政府、经济和舆论界开展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该机构又充当了一个传教士,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规则通过更委婉的渠道灌输给其它国家的精英阶层,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乃至认同、膜拜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规则,而这些规则又未必都是合理的。
达沃斯在规模和规格上能够远远超越其他国际经济论坛,除了非盈利带来的“公正”效应,时间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世界上只需要一个高端经济论坛就够了,谁最先做出来,谁就最有竞争力。除了年会之外,达沃斯论坛还有区域峰会、会员内部交流、全球竞争力报告等机构报告。如果说一个论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影响力,达沃斯论坛拥有的1010家会员(大多是世界1000强企业)则保证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与《财富》论坛和《福布斯》论坛的品牌影响相比,达沃斯也许会逊色一些。但它的目标客户很明确,就是政府部级以上领导、大型企业的CEO和董事长。达沃斯论坛只在精英层面上推广,大众层面的主动推广根本没有,也没有用,做了或许反而会损害品牌。
此外,在议题设置上,达沃斯论坛试图寻求一种平衡:政治和商业各占50%。达沃斯论坛的员工会不定期地到会员企业去,了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另外,论坛会通过世界各地的专家沟通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运用到商业领域会带来哪些变革。
从默默无闻到世界顶级论坛,达沃斯论坛也经历了几个转折点。一个转折点是逆势引入“中国概念”,自1979年以来,中国应邀派代表团参加达沃斯论坛,并有政府领导参与。另一转折点是2002年,“9·11”事件之后,达沃斯又一次逆势把论坛移往纽约。2007年在中国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则被称为是新的转折点。施瓦布是达沃斯论坛的真正推手,绝大多数与施瓦布有过接触的人都把他称作“有远见的人”。
很早以前,施瓦布就表现出对新兴经济体、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关注。“我们认识到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一是经济力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二是地缘政治力量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三是决定权由企业向终端消费者转移。”施瓦布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如是说,达沃斯的战略重点也开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