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使新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正确认识新疆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有利于协调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应把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综合地考察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基于上述考虑,同时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整体论的观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新疆15地州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划分,从而对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新的认识,为新疆各地区制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指标的选取和建立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疆15个地州,分别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
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新疆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大,紧密结合新疆各地州生态经济社会的实际特点,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新疆2008年15个地州的绿洲生态经济指标共20个指标,其中,生态环境包括人均水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利率、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受灾面积;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一产/总产值、二产/总产值、三产/总产值、非农产业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农民人均收入;社会发展包括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万人拥有的教职工数和在校生/总人口。
三、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评价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主成分得分,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从而评价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区域差异。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通过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找出影响多变量的几个综合指标,并使其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根据累计贡献率的大小取前几个最大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选取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指标的单位不同,为了消除量纲,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2.由标准化的数据求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3.计算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其中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对应第一主成分的系数向量;第二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是第二主成分的系数向量,依此类推。同时利用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使信息的利用率达85%以上。由累积贡献率可知,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5%,超过一般标准(85%)。因此,前6个主成分基本代表了原始因子的全部信息,反映了总体特征。
(三)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其基本思想是:开始将n个样本各自作为一类,并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重复进行两个最近类的合并,每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合并为一类。确定类的个数选用离差平方和(Ward方法)。聚类分析步骤如下:1.确定聚类所用的数据集,数据集合是新疆15个地州的6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2.利用所确定数据集绘制聚类谱系图。使用软件SAS 9.1运算并整理绘制出如下聚类谱系,如下图所示。
聚类谱系图
由上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