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关系对比分析

2011-12-29 00:00:00
北方经济 2011年13期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了30多年。经济总量下一步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将突破3000美元大关,部分经济指标甚至位居世界第1。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中国收入分配尤其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的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是民族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本文重点考察民族8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东部5省包括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以及广东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二元经济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1954)提出的,他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其中一元是各国以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一元是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在农业部门维持生存所需的工资,这就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随后,就二元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以及城乡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大量涌现。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等(2008)依据二元经济理论在吸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内生发展模型。它认为: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速度决定了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是农业部门发展的均衡条件,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决定了工业部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均衡条件。在二元经济中,两部门的关系是:农业部门的发展需要非农部门的资本投入以实现技术改造,而非农部门的发展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以阻止资本边际收益下降。这清楚地表明了二元经济中两部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发展农业,为了发展农业,又必须发展工业。这就进一步衍生出,农业部门的收入与工业部门的收入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转变到城乡收入分配上,城乡收入分配也呈现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收入关系是不同的。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是民族8省区和东部沿海5省的城乡收入分配关系的对比研究。因此,在模型的构建上利用了全国、民族8省区以及东部沿海5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为因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为自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
  Yit=b0i+b1iXit+εi
  其中,b0i为常数项,i为一元回归系数,εi为随机误差用以表示模型中忽略其他变量所引起的变动,i表示截面样本单位,t=1978、1979 …… 2008年。
  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的全国及民族8省区和东部沿海5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三、模型分析和结果
  
  本文使用了SPSS18.0统计软件对民族8省区和东部沿海5省以及全国的城乡收入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回归的结果按地区分类和一元回归系数从小到大排序,如下表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全国、民族8省区以及东部沿海5省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其解释度均达到了95%以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是存在的,同一省区的城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互影响,互为前提。此外,按地区分类和一元回归系数的大小排序发现,一元回归系数的大小和所在区域有直接的关系,民族8省区的回归系数均小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回归系数。
  通过民族8省区和东部沿海5省的乡城收入比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8省区的乡城收入比在各时期都小于东部沿海地区。这说明民族8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大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也反映出民族8省区城乡收入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小于东部沿海5省。东部沿海5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加速了城镇收入的快速增加,同时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相比而言,民族8省区的城镇化速度要慢得多,同时,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影响力也低得多。
  2002年以前,全国各省区乡城收入比变动比较明显,这说明1978-2002年间,通过不同的政策和改革导致了城乡之间收入的不稳定性,出现了非同比变化。具体说来,在前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因此导致了乡城收入比迅速提高;此后,城镇经济转型和改革开发进一步扩大,使得城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从而导致了乡城收入比的迅速降低。自2002年起,全国以及各省区的乡城收入分配比例趋于稳定,一种固定的城乡分配比例形成,同时,民族8省区与东部5省之间乡城收入比的相对位置也进一步固化了,这说明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也进一步固化。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民族8省区与东部5省城乡收入分配关系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城乡收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明显;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大;各省区乡城收入比趋于稳定,但是东部地区依旧高于民族地区。针对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城乡收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要求城乡统筹发展
  不论是单一的重视城镇发展,还是单一的重视农村发展,都无法从整体上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的同时要城乡兼顾。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重工业轻农业的政策必须予以改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得到加强。
  (二)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
  民族8省区基本上都属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目标就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就省区内部的收入差距而言,民族8省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大,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开发,对于缩小民族省份城乡之间的差距有重要的意义。
  (三)城乡收入分配政策需要适当改革
  乡城收入比的稳定趋势说明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开始固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固化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在绝对差值上的扩大。因此,现有的城乡收入分配政策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