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西谚也有云:“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从中可见,无论中外,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现代学校经营理念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问题,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也被提上日程并付诸实施。在我国,“校长专业化”问题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褒贬不一。在此,笔者将对当下热炒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以求教于大方。
一、中小学校长能“专业化”吗
要阐明这个问题,关键是看如何理解“专业化”。通常来说,判断专业的标准包括6个方面:(1)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必须具备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2)专业道德。它强调服务意识、顾客意识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比如医生的救死扶伤。(3)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因为专业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所以非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不能胜任。(4)专业发展。专业人员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以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5)专业自主。它指从业人员在业务上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定权,可以不受专业以外因素的干涉。(6)专业组织。它指能形成有一定权威的自治组织。
对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拿第一点和第三、四点来置疑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问题。就目前而言,对于校长的准人标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市面上尽管充斥着“校长学”、“校长专业发展”之类的书籍,但并没有形成共识,更多的是学者自己的见解。关于校长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多意义上是韦伯笔下的一种“理想类型”: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此外,校长也不可能像医生、律师那样,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专业发展就可以产生。因为校长不仅表现在“专业”层面,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理念”层面。以美国为例,对校长的角色和素质有如下几点要求:(1)校长应是学校教学的领导者。他要向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指导教学,有较高的教育哲学理论水平。(2)校长应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他能领导师生建立良好的校风,建设合作性文化,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校长应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高质量的领导者。(4)校长应是仆人式的领导者。他是学校的保健者,他是一种典范,以完美的人格把各种力量变成自己的支持者、追随者。(5)校长是一个伯乐式的教练。他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少发布命令,多创造条件。(6)校长应是一个高明的策划者。(7)校长应是因地制宜的创造者。他善于利用内部、外部环境的优势,提出目标,敢于标新立异。按照美国对校长角色的认识,可以发现,校长某种程度上具有“卡理斯玛”特征,是很难通过专业培训的手段来“获得”一名校长的。
总之,一个校长之于学校的意义,绝不在于他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的办学理念与精神。把校长的专业化问题类比于医生、律师,某种意义上是对校长这一职责的矮化和简化。不禁要反问:为什么没有县长、局长、医院院长之类的专业化问题,而偏偏存在校长专业化问题?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潜在危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看似诱人,前途无量,似乎只要专业化了,学校的发展就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但在笔者看来,过分强调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潜存着一些危害,对此应保持警惕。
首先,强化校长的专业化可能加剧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行政本位现象。受“学而优则仕”、“官文化”等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中小学往往存在着行政本位现象:一方面,教师努力向行政力量靠拢;另一方面,校长的行政权力过大,甚至影响到学校和教师的正常发展。但由于学校内部存在一种文化规范,它会无形中制约着校长的所作所为。然而,由于校长的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且“有助于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地位”,这意味着校长这。职位更具“技术性”和“普适性”,从而意味着导致中小学校长在治理学校时,更加从“技术”和显性的制度层面出发,而较少考量学校隐性文化的制约。当技术性、普适性的做法与学校隐性的文化相冲突时,只能反过来求助于行政权力,这无形中又使学校落入饱受人们非议的行政权力泛化之窠臼!
其次,强化校长的专业化可能会使校长与学校产生疏离。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降低校长的归属感。学校作为一个专业化组织,它对管理者(校长)提出了较高的教育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对那些比较熟悉的教学造诣高的人有着一种自然的认同,这样的候选人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更强。然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无法顾及到教师对校长的自然认同以及校长本人的归属感的。以美国为例,在专业化趋势和市场化选择体制下,中小学校长的离职率高达50%。(2)致使校长脱离教学一线。在校长专业化的背景下,“由于校长专门从事管理,与自身的教学业务脱钩,不少专业化校长会教书——当校长——不教书了——不听课了——不评课了——谈教学云里雾里了。当前课改遇到校长的阻力就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对此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他自己的感悟,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而如果你担任了校长职务,便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
最后,强化校长的专业化可能导致学校办学走向趋同,缺失特色。当前,我们都认识到办学特色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都不希望千校一面;同时,也认识到校长之于办学特色创建之重要性。校长的专业化,意味着像医生、律师一样培养和训练校长,这必然要求强调“规范”、“标准”、“一致性”。这种专业思维,与办学特色创建所强调的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个性,显然是不相符的。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环境下,校长已经相当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理念。如果不顾这一实情,盲目强化校长专业化,极有可能阻碍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
三、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说“不”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领导者应具备:(1)技术技能;(2)人文技能;(3)观念技能。当一个人从较低阶层上升到较高的领导阶层时,他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相对地减少;而需要的观念技能则相应地增加。高阶层的领导者则不必过多了解某些技术上的问题,而特别需要能够明了这三种技能的互相结合运用,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实现整个组织目标。校长作为一校之最高领导,显然需要更多地形成人文技能和观念技能,而这是校长专业化所难以达到的,因为专业化发展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技术技能层面。因此,我们无需鼓吹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参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校长经过专业化训练之后,便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专业才能就可以取得成功,那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用一种更切实际的态度来审视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这个问题。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专业化”校长,而是一个能够抓住机会、与时俱进、改故鼎新,并能够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需要的校长。这首先要求我们选拔最适合的校长人选,并尽量克服当前行政任命校长的缺陷;其次,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制度空间,给校长的才能施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再次,改革校长评价制度,加强校长问责机制建设;最后,完善校长培训机制,使培训更具人性化和实效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校长本人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吸取、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
(责任编辑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