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入时代的高考外语变革趋向

2011-12-29 00:00:00詹先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年2期


  所谓的“全入时代”是指,在高等入学招生考试中,总报考人数与总招生名额相当,简单的说,就是升学率百分之百。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以及北欧一些国家的高校招生已经先后进入了全人时代。我国2010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已经呈现出全人时代的征兆。根据最新的数据,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有些省市的预期录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如北京、上海等,高校招生离全入时代越来越近了。可以预见的是,全入时代对教育系统内外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纵观各路媒体,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报名人数的减少,高校的扩招,以后上大学越来越容易;随着生源的减少,各个大学的招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甚至出现部分院校倒闭的情况:日后新增就业人口会减少,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养老保险后继不足,缴费人员持续减少,养老人员越来越多,漏洞增大;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会下降。但是,这些观点都没有涉及全人时代对高考影响的讨论,应该说,全入时代对于高考的影响会更为直接和深刻。教育系统必须在全人时代到来之前,对全入时代高考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在全入时代至0来之后从容应对。本研究尝试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已经先期进入全入时代国家和地区的高考经验,试图探索:我国在进入全入时代之后,高考外语会发生哪些变革?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高考英语主动变革应对全入时代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不是等到全入时代到来之后高考外语被动变革。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全入时代不可避免
  
  1.全入时代征兆初现
  从发展过程来看,各国高等教育一般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培养国家栋梁和精英的时代,升学率为同一年龄层次的10%-15%;第二阶段是超过15%的大众化时代,升学率超过34%;第三阶段则为全入时代,即希望上大学的入都有机会。所谓的“全入时代”是指,总报考人数与总招生名额相当,简单地说,就是升学率百分之百。我国高等教育的全入时代已经不可避免。
  全入时代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比上年减少3.8%。这一数据与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的状态形成了对比。2002年到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50万人。继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以后,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下降,2010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是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上海比北京更严峻,也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实际上最低的地方。因此,北京、上海纷纷减少招生计划。北京的市属高校,纷纷把一半以上的招生计划转往外地。山东一直是生源大省,但山东生源下降将更为迅猛。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80万人下降到40万人左右。山东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52万人,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过两年也将面临没有学生可招的窘境。湖南今年也破天荒地第一次拒绝一些外省高校的招生计划,以确保湖南高校的生源。
  不仅仅是高校招生上出现生源匮乏,各级学校也遇到了这种尴尬。北京2009年小学新生总量是5万多人,这些人12年后全部参加高考,也只有5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最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总数均迅速下降。10年前,全国中小学总数还是60万所左右,但到了5年前,只有50万所,现在,大约只有40万所。最新的数字显示,初中以下在校生总数2008年比2007年减少230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原因:1.计划生育造成出生率降低,新生人口减少。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已连续递减13年,已由1995年的13195.15万人逐年减少到2008年的10331.51万人,所以高考报名人数还将持续减少。2.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去打工。大学生就业困难,上大学的回报率较低,导致不少学生选择打工或上职业高中。3.部分省市高考改革,复读生减少。4.出国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16.16万人,占总数的90%,以后将持续增加。5.高校持续的扩大招生。
  根据相关专家预测,如果仍然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5%测算,到2013年以后,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考0分也可以上大学。
  
  2.全入时代不可避免
  如果就业难、复读生减少、出国留学人员增加以及高校扩招等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全入时代或许遥遥无期,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偶然因素,只能对高考人数起暂时的影响作用。可事实是,上述因素并不是影响高考报考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才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可以看出,中国在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正在不断下降。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人、834万人、802万人,这就充分说明了适龄人口变化对高考产生的近期影响。分析1993年到2005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全国小学招生人数(见表),适龄人口减少导致高考报考人数下降的观点可以得到更有力的证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2009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应该是1997年开始进入小学的。上表显示,1997年小学生总数比1996年减少了62,62万人。按表中数据显示,应该从2007年高考人数就开始下降了,不过,这十多年来,高中入学率与高考报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抵消了1995年、1996年两年人数减少的影响,并且,由于之前的1994年大增183万人,而1995年、1996年两年减少不多,绝对数字很高,因此,2007年、2008年两年高考人数不降反增,并在2008年创造了1050万高考考生的历史峰值。
  而2009年的情况是:由于1997年较1996年学生数减少62万人,下降明显,而在这一两年内高中入学率与高考报名率又基本保持稳定,所以不足以掩盖学生数量锐减的影响,致使高考人数下降。
  同样,按上面的数据来看,未来几年,高考人数将加速大幅下跌,而且一蹶不振,按照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趋势来看,未来二十年内几乎没有可能再达到2008年1050万人的历史纪录了。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全入时代为期不远,并且不可避免。
  
  二、全入时代的高考外语变革趋向
  
  由于全人时代对高校规模、报考人数、招考制度、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与这些影响密切关联;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考外语可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革,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我们对这些变革进行探讨和预测。
  
  1.高考外语或成选考科目
  全入时代导致的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高校招生竞争的加剧。而招生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降低考试标准或者减少考试科目设置。日本的情况就是如此,2006年,日本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的新生有35.6%是经由推荐入学,四成以上的考生没有参加学科考试,光私立大学就有一半的新生没有参加学科考试。进大学的门坎变低,也使得许多大学为新生的程度低而苦恼,目前有两成左右的大学还特别开设辅导课程,让大学新生重温高中课程,好跟得上大一的进度。有些学校为了招生,还删减了部分必考的科目,此举已经影响到高中的教学方针。2006年底日本曾发生数百所高中未让学生修完升学考试不考的必修学科问题,差点让近十万应届考生毕不了业,这也是大学抢收学生的后遗症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在全入时代的中国,类似日本的情形也会出现,报考高职高专以及普通本科中与外语关系不甚密切或者是不需要外语专业的考生,将不必参加外语科目考试或者自愿参加外语考试。如果一刀切地要求所有考生参加外语考试,那么会把那些不擅长外语的考生拒之大学的门外,大学将更难招到生源。这不是大学所愿,也不是考生所愿,更不是那些反对全面学英语的人士所愿。
  
  2.考试形式多元
  高等教育进入到全人时代之后,高考报名人数急剧减少,高校、教师相对增加,考试资源、财力、物力等因素相对增强,为高考的科学化实施提供了较充裕的基本物质保障,外语考试多元化可能得以实现。
  我国全入时代的高考外语多元化特征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设考的多元化。考与不考,在高等教育全入时代条件下,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部分民办院校乃至部分公办院校的学生可能不考外语或选考外语,不考或选考的依据是院校或专业的层次、性质等;一种考与多种考,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外语可能分开考,或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分开考,两种高考时间错开,各司其职,考试测重点不同,考生自由选择。
  其二,题型的多元化。在“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形式下,题型多样化的现象已经显现,四选一题目独霸高考外语试卷的局面已经开始松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2005年北京卷的情景作文和开放作文,湖南卷的听力填空题,广东卷的听写题;2007年湖南卷的阅读简答题和书面表达第一节的阅读短文后填空题,湖北卷的根据提示完成句子,山东卷的阅读表达,江苏卷的写作对话填空,江西卷的根据短文大意和首字母提示的对话填空,海南宁夏卷的阅读7选5题型和新型短文改错模式(打破传统一行对应一个错误的模式),广东卷的语法填空、信息匹配、基础写作和读写任务等新题型。对于听力,目前有记入总分、不记入总分(仅供参考)和取消听力三种处理形式,但从长远来看,听力考试不会取消,只是不同的省份根据具体情况会加大或减少其所占的比重。口语目前还没有纳入考试范畴,只有报考外语类或对外语要求强的专业的考生才加试口语。但随着评价制度的完善和测试技术的改进,口语测试会按照一定比例引入到高考测试中来。高考外语试题的总的趋势是:主观题的比重会加大,因为太多的选择题不利于对学生真实语言能力的考查,从而大大降低考试的效度,无法真实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题型也会变化多样。
  
  3.考试内容务实’
  早已进人全人时代的美国,其SAT考试内容颇具务实特征,如SAT-I中的文章写作项目只有写作时间的限制(25分钟),没有对文章长度的要求,但是强调观点的独特性与论据的确凿有力。写作考试在整个SAT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试题分为两大板块:前三项是辨别和修改句子与语段的错误,完全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目的是检测学生在语法、惯用法、标准书面英语上的规范以及语段组织的逻辑性、条理性与连贯一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一项是写作,给定一个话题,规定写作时间是25分钟,不规定文章长度,但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针对给定的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第二,运用推理和来自于阅读、研究、经历和观察所得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遵守标准书面英语规范。反观国内的高考外语考试,包括写作在内的大部分题型,重形式而不重内容,考试内容与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严重脱节,且很多题目不符合外语测试的交际性和真实性原则。
  全入时代由于高考人数减少,考试资源相对增多,对外语考试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外语试题内容将更加科学化、务实化。具体而言,试题将更加突出语言的交际性,更加强调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课本体式试题将不会再出现。
  
  4.考试标准格差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的统考试卷都实行一个标准、同一大纲和一样的试卷结构,并采取本科、专科乃至中专多层次教育一条龙录取的政策。这无论是从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对不同水平考生和不向层次教育需求的适应性看,还是就选才的公平性讲,都有违考试活动自身的规律。在全人时代,高考外语的标准会出现格差化,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对高考外语的要求将会有所区别。高考外语标准的确定可能考虑到五方面的因素:其一,中学现行外语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和高中毕业生学力水平的实际差异;其二,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新生外语素质水平要求的区别;其三,外语试卷内容结构对考试效能的制约性;其四,外语高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五,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差别。
  现阶段我国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层次化和教材的多样化,已随新大纲的颁布实施而逐步贯彻落实,高中毕业生及本、专科教育的差异客观存在。在全入时代,为进一步增加高考外语标准和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考试标准的层次化、内容结构的个性化主动适应需求的多样化,本、专科的高考外语标准可能不相同。按照现行的课程体系,本、专科高考外语标准的区别表现为:本科外语考试标准参照中学课程标准的较高标准要求制定,专科外语考试标准参照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标准制定。与此同时,本、专科考试大纲可能分别编制,并实行分别命制卷和分卷施考。
  
  5.考试次数增加
  已经进入全人时代的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实行多次高考。现以日本为例来说明。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每个人要达到更高的层次,好的出身,哪个大学毕业十分重要,高考就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高考不是一锤定音,国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学,在每年的元月都有一次全国统一考试,从2月中旬至3月底,各校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
  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国立、公立和私立。这个体系的顶级部分是国立大学,即战前的帝国大学,往下是一般的公立大学,底部是私立大学。据统计,日本公立大学有118所,私立大学有198所。第一次考试是每年一月的国家统一考试,称为中心考试,共考六个科目:国语、地理和历史、公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数学、理科、外语,考生可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考三科以上,也可以考两科,一般不要求全部考。中心考试过关后,二、三月份还将进行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由各个大学各自出题。全国考试成绩公布后,各个大学根据当年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决定有资格参加本校第二次考试的最低分数线,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分数决定报考哪几个学校和哪几个学科。日本的大学每年四月新生入学,开始新的学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各个大学的考试分为前期和后期。目的就是给考生多提供一次机会,如果前期考不上,后期还可再考一次。各个学校组织的二次考试还有面试,面试在日本非常重要。学校根据第二次考试成绩和体检结果就可以决定是否录取。学校的学部也有自主招生权,不光根据考生的成绩还要根据各高中校长写给大学的推荐书。推荐书除介绍这个学生三年的成绩外,还介绍学生的性格和为人,但内容是保密的,不准个人携带。
  在全入时代,我国的高考外语的次数也可能增加。具体模式可能是:作为必考科目,本、专科高考英语和其他科目一起分卷施考。统考每年举行两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素质条件和志趣自由选考。既可考一次,也可考两次;既可先考专科再考本科,也可先考本科再考专科;或两次都报考本科或专科,以其中最佳的一次高考外语成绩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作为选考科目,由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考生自由选考外语。作为选考科目的外语考试与必考科目分开进行,即将选考科目的考试与艺术、体育等术科考试同期进行。选考科目的外语考试每年举行几次,取最高成绩,考试成绩一年内有效。此外,某些对外语有特殊需求的院校专业,还可能根据需求举行外语加试。其考试内容、时间及方式方法均由主考院校确定。
  高考是人本化的反身评价活动,考生作为现实存在物的人,他们在高考中的活动方式,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方式。因此,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后继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是高考英语活动的灵魂,也理应成为全入时代高考英语变革的根本宗旨。在高等教育全人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本文对高考英语的变革趋势进行探讨,目的是从学科考试的角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加厚基础、拓宽空间、导引方向、提供参考。
  
  (见习编辑 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