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教育
学者们通过悉心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做出了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师的解释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教育的解释是:“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
而教育工作者最熟悉的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可见,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而教育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各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从以下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教育。
第一,教育的核心是人。张楚廷认为教育必须面对的第一问就是“人是什么”或者“生命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抓住了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教育的核心是人,要研究教育,就要先认识人。由于教育的核心是人,从而引出了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
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要遵循人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变化的,而不是“一夜长大成人”的。学生的成长旅程就像是一个斜坡,当坡度较小时,他们所承担的重力比较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较轻松,但是,他们的进步也比较慢;当坡度过大时,他们所承担的重力比较大,虽然能较快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较吃力,甚至是有悖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或者生理和心理无法负荷如此节奏,可能会出现最后的急速滑坡直至坡底。所以,教育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循循善诱,脚踏实地,让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也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劳动的根本区别。如同各类生产活动一样,教育活动也是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成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教育工作者正确、清楚地认识教育目的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
第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是监督,所以,教育工作不是关起门来工作,而是要与社会保持联系,及时聆听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的工作方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到真正地为社会培养人。
深入剖析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之后,还要认识教育的关键,即:质量。对于社会生产活动,其产品的质量是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的。同样地,教育的质量也是其关键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见,质量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认识任教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新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学校文化,使自己的力量可以用对地方。学校文化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原本就是基于学校传统的创造,是历代师生共同认可、共同付出、共同践行、共同创造、不断传承的过程和成果。所以,新教师要认同学校文化,并践行学校文化。
以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为例。
育才学校在段力佩先生的带领下培育了别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方法。段力佩先生通过总结多年在育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比如:“三自”培养目标,即“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茶馆”式的教学形式,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在段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中渗透着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比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段先生提出了“茶馆式”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茶馆式”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深议和熟练来传授知识,取代了以往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其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是贯穿始终的,运用这一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同时,段先生提出,“教育的重点在‘育’,就是培育,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教育就是通过教师或者其他指导者对学生的教导、指导,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把他们培育成才。同时,段先生提出,“德、智、体是个整体。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而智育是关键”。智育是教育的关键,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可见,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不是“高分低能”型的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需要“三育”结合的教育,重视学生的“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在段先生思想的指导下,育才初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以此为方针,不管是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团队德育工作等等,都注重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
段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育才初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学习段先生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实践。
三、理解教师工作
教师,是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是一种社会角色,一种社会职业。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认识有很多,包括:教师是一只点燃着的蜡烛,无私地燃烧着自己点亮他人;教师是一位苗圃的园丁,无私地耕耘,辛勤地劳作,以哺育每一朵花苗。类似的比喻有很多,从中体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以及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可见,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吃苦精神。
从法律角度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做出如下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工作使命。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先给自己储备充分的水,才能给学生以水。也就是“给人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当然,这一点并不否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
同时,作为教师,不仅仅承担着教学工作,还承担着育人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家长,乃至大众媒体的关注。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本。所以,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表现得更为得体、更为和蔼。
四、规划教师生涯
作为新教师初入教师团队,对未来的教师生涯规划,主要是“融”、“合”和“突破”。
第一,融,即融入,主要是指要融入教师团队,融入学校,融入学生。
融入教师团队。教师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团队的工作,所以,作为新教师要先学会融入教师团队,与各学科教师和睦相处,同为培养学生而努力。
融入任教学校。学校是一个整体,它有其耀眼的荣誉和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教师要学习学校文化,感受学校精神,为学校荣誉而努力奋斗。
融入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文化教育和言行影响下不断成长,直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作为新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和睦相处,和学生打交道,争取能融入学生集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一起成长。
第二,合,即合力,主要是指与教师形成合力。
与教师形成合力。作为新教师要虚心向学校的前辈学习、请教,争取与各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第三,突破,即突破理论学习的瓶颈,超越自我。
突破高校里的理论学习的瓶颈。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将其付诸于实践工作中。新教师入校,可以亲身经历实际的教学,通过学校的实践工作,融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突破理论学习的瓶颈,在实践工作中寻求新的发展。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学生有其“最近发展区”,新教师也一样。新教师应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责任编辑 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