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的阻力及突破

2011-12-29 00:00:00郑福臣王建涛王海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期


  知识是由学生自己生成的,学生是知识的实体生成者。所谓实体生成者,一方面表明学生是生成主体,即生成行为的实施者,学生必须亲历生成过程;另一方面表明学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生成结果存在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之中。正是由于知识的生成性,因而使得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这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都不能是预成式的,都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相机生成。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外向内地向学生硬性灌输新知识,而应该把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与经验。可以说,教学生成是对接受性的挑战和超越,是对预成性的补充和修正。
  
  一、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1 生成性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他可能不理解教师讲解的语句,但他肯定理解自己加工生成的语句。生成性学习理论比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更进一步强调教学与学习的生成过程,对当代教学过程观极具指导意义。生成性学习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确认了学生所拥有的主体作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新知与已有记忆与信息的相互联系,并且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20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出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倡导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很显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学生中心论思想,虽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但对于教育理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目前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学生成理论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更强调学生在教学生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建构主义者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被动反映,而是主nZ2wvHDtXODHhp48Fmn3kH79n3r9zMUcY8eFHspBVpo=体对客观实在的映照下,对客观世界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是随教学过程的生长而生成的,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认知图式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具有动态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思想主张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并且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关注。教学生成思想正是强调学生在教学生成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很自然便成为了教学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4 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思想。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后现代对生成性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一是我国教学论需要后现代教育观的关照,摒弃片面的追求系统学科知识的达成;二是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二者并重,关注学生的参与,倡导师生对话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三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特征,认识到课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特点,充分认识预设和动态生成二者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后现代课程教学患想反传统,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太过激进,不符合实际需要,但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思想能够为教学生成理论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
  
  二、物理课堂实施生成教学的阻力
  
  1 来自外部的阻力。一些物理教师在从事一段教学工作之后放弃教学或者想放弃教学,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和疲惫、惯例以及挫折等因素。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很难真正实现。来自教学外部的影响因素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教师们常因为一些“意外”的活动和其他安排而调课,常因为有一些其他任务而忙到较晚才能离开学校。教师们忙于应付这些事务而对教学处于一种“无意识”、“无反思”状态。
  
  2 来自教师的阻力。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往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个不可互相替代的活动,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一活动过程。教学不是一方支配另一方、彰显某一个中心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彼此分享经验,并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观是教学的重要前提,不同的教学|观造成了学生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教师如何理解教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如何应对考试,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间接性和简单性,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亲历性和过程性。
  
  3 来自学生的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学习兴趣也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觉困难,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日积月累:知识基础空缺太多,学生自我放弃。其二,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等使学生身心疲惫,由于在学习中主体性缺失,学生体会到的只是被动学习的痛苦,开始厌恶学习。其三,学生因为某些原因不喜欢任课教师或者对任课教师有偏见等,也使学生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持久而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惊奇和对知识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而兴趣也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不断地丰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学习兴趣总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也是今后学习的动力。
  
  三、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
  
  1 预约生成。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把握预见性、权变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弹性设计差异性和表现性的教学目标。只有精心预设教学目标和过程,并娴熟于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表现得更为轻松,才能有更多的倾听,才能更为从容地应对生成。要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前的备课就不能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程序;相反,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因素的存在,设计灵活的教学概要,这个概要在教学现场伴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材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生成式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生成的理念,围绕教情与学情而不断调整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在生成式教学设计中,生成的理念应体现在教学前的预设、教学中的实施和教学后的反思等各个环节中,摒弃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做法,摒弃所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进行的无谓的满堂问的设计。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去独立思考。强调预设的教案和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2 促进生成。和谐的物理课堂是催生生成的温床,深厚的师生感情会促进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提高,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当—个人的情绪处于中性状态时,过于冷静和过于兴奋都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看窗外、玩笔、转书,或眼神涣散等表现厌烦的行为,就应尽快转换新的话题、新的活动或增加教学的挑战性和变化性来激发一个小高潮以调整教学。当学生过度兴奋,情绪激昂到几乎失控时,也有可能其原因是学习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是教学问题过于简单,或情景富于趣味而缺乏智慧挑战,教师也要即时进行调整。使学生情绪处于中性状态,是最为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的环境最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进发灵感,走向生成。
  
  3 激发生成。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一个好的问题,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积极、有效,也会让学生体会探究知识的无穷乐趣。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生成教学的前提。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教学内容以及预设的课堂情况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生成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英俊,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一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