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具有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加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定年龄阶段,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爱动、好奇、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一系列特点,因而,在内外多种因素的交叉诱发下,违纪行为在中学体育课中时常出现,对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妨碍。据此,本文在结合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学体育课中违纪行为的控制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黄石市部分学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研究对象中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基本相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临场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的四名教师的28节课进行临场统计,获得数据后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控制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的类型
学生违纪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教学的一种不良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法而获得违纪行为的各种具体表现,然后根据这些具体表现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可以概括为散漫行为、吵闹行为、攻击行为、躲避行为和其他行为五种类型。
2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发生时相
通过临场观测法。以每5分钟时间间隔,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统计数据,按课平均频次分类描述在二维坐标图中,即得到中学生体育课违纪行为发生时相。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所表现出的散漫行为在各个时间点上发生的频次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是在课的开始部分,即教师开始整队时就开始了,而且发生的频次较高,但在课的基本部分开始后,时相曲线就无明显波动了,这说明在课的开始部分的前半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教师身上。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两条曲线对比来看。初中学生的散漫行为发生的频次均高于高中学生,这说明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难集中,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的吵闹行为都分别在上课后的第10分钟,第25分钟和第40分钟处达到高峰。只是初中学生该违纪行为发生的频次普遍高于高中学生,这说明该违纪行为比较容易在课的内容转换期间发生,而课的内容转换期正好是队形和场地等随之发生变化的时期,教师的注意力也相对地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场地器材上。初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时相曲线在基本部分的上期和下期的开始阶段处于高峰,说明该违纪行为在教师分发器材和安排练习时表现突出。形成原因是学生对器材的占有和练习顺序的安排发生矛盾,而高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的高峰期一般是在基本部分上期和下期的后半阶段,这表明高中学生的该违纪行为常常随练习的深入而愈演愈烈,但身体上的疲劳对情绪影响不大。而高中学生的精神疲劳较之初中学生而言随体力的下降更易出现。初中学生的躲避行为表现不明显,整个时相曲线无明显波动,说明该违纪行为在初中学生身上发生的频次较低,原因是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动的年龄阶段,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性高。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加练习,而高中学生则与之不同。高中学生的躲避行为时相曲线分别在第5分钟、第20分钟和第35分钟处于高峰。表明该行为在高中体育课的课初、练习前期表现明显。原因是这几个时期,高中学生参加练习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对新的练习不熟悉,或担心失败造成坏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其他违纪行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时相曲线虽有部分重合,但整个时相曲线却有明显差别。产生的原因也因各个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但一般都在课初和课末发生的频次较高。
五种类型的违纪行为在男生和女生之间相比较也有差别,但差别不明显,因而不作详细分析。
3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产生原因
(1)学生方面。学生对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体育课代表和体育小组长组织能力差,威信不高是诱发中学生体育课上违纪行为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另外,班级成员之间的不团结,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不健全等,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师方面。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威信不高,经验不足,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不适当,在教学内容、方法、课堂密度、负荷、教学步骤等安排上不合理是引发学生违纪行为产生的间接原因。
(3)环境方面。来自外界刺激较多的环境,拥挤的教学场地、器材设备缺乏等因素是催化学生违纪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中学体育课上学生违纪行为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一直是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但许多教师和专家一般采用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和环境三位一体的方法进行研究。因为这三个方面是造成学生违纪的重要因素。本文也正是根据这三个因素结合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和发生时相制定了相应的三种控制方法。即课前预先控制、课中随机控制、教师自我控制。课前预先控制主要是对学生潜在的违纪行为的防范和对环境的不利刺激的预先控制。课中随机控制是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的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是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自我控制是完成前两种控制的前提和关键。这三种控制方法是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待于教学进一步验证。
2 建议
(1)以正面教育为主,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时尽量考虑和营造学生自主创新、相互交流和团队意识来克制违纪现象的发生。
(2)课前预先控制。这种控制方法是建立在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充分估计和预见的基础上,其效果远好于事后控制。如果想预先控制达到目的,就要求教师平时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切合实际地编写教案,因而课前预先控制应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①制定和完善各项体育课的规章制度。学生的体育课考核制度、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相结合,体育成绩与升学和三好学生的评定相结合。每次授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本次课的具体要求,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②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把教学内容,与天气情况结合在一起,以防止不利的外界因素的影响。
③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预计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每个练习可能发生的问题,特别注意潜在违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④教师的讲解、示范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特别是讲解一定要简明扼要,深浅适宜,具有艺术性和吸引力。
⑤对于课堂上场地的运用、转换方法、器材的分发与使用等问题i应事先设计,这样不但对课堂组织有意义,而且可以尽量减少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设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要引导和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殊情况特殊安排,对学生不愿参加的练习,要有数量和要求。
(3)课中随机控制。体育课堂千变万化,不允许发生或希望学生绝对不发生违纪现象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偶发事件的发生,势必会造成暂时的混乱,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进行随机控制的本领,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解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到:
①经常调整自己的站位,以便能观察全体学生,这样就可以随时发现学生违纪的趋势,并及时提醒学生或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
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易分散、学习难度大,特别是易发生危险的练习上,以随时对发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对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危险及时抢救。
③当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反应,快速决策,进行适当的调控,对一些影响小的违纪行为,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暗示即可,切不可小题大做,以致事态扩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④对影响较大的违纪行为,在没有查清情况之时切不可盲目处理,更不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应把问题留在课后解决。
(4)教师自我控制。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失控往往比学生违纪更为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就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教师应做到:当学生的楷模;热爱关心学生,因为教师获得尊重的前提是热爱学生;遇到问题能保持自信和镇静;要杜绝滥施“师威”,一般情况下出现的违纪行为应及时处理,尽量不影响教学,保持正常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立春,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及事故的风险管理,体育学刊,2010(3)
[2]孙开宏,季浏,体育课上的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体育学刊,2010(2)
(责任编辑 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