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一定数量的英语学困生。怎样做好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许多教育专家认为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融洽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学困生分析
1 现代教学观念与学困生现象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主人翁的观念,主动参与,培养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态度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而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拥有基本的知识技能。然而英语学习的学困生一般不能参与、不敢参与或者只是被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长此以往,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逐步下降,在考试中往往会连遭失败,进而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2 影响学因生的情感因素分析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为了优化我们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了解影响这些学生英语学习差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智力和情感等。《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是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合理地使用语言可以增进友谊和加深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布鲁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大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大胆的实践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师生相融与学困生转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同样渴望进步,而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常被同学鄙视,有些教师也认定他们是班级的“包袱”,加上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里受到训斥,导致他们心理上压抑,自信心不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些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手,运用情感策略去感染和转化他们。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动机、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困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为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这些学困生不能做到锲而不舍。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收效甚微;平时“开小灶补差”,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学困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态度,进而改被幼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教师在运用情感策略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成效。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他,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语言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任务就不能完成,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困生更是如此,对英语学科的厌倦,对英语老师没有好感、没有热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会发生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教师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类型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调控情绪奠定基础,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消极情绪进行因势利导,使其战胜挫折,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产生和带来兴趣的东西往往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进取心,在各个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驱力。表扬、鼓励和适当的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从而推动英语学习的进展。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融洽的课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只有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由呼吸”的空间,才能形成课堂上的师生融洽。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有一种“亲和力”,要创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教学空间。比如,当英语教师进人课堂时,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必须流畅自然、绘声绘色、形象直观;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该基于理解、鼓励与表扬,而不是高高在上、讽刺与挖苦。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爱,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上进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他们高效学习。其次师生相融蕴含于平时的点滴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为了与学生的心灵达成一种默契和更高层次的理解,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我们是教师,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生活中,我们是长者,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余,我们是学生的朋友,要心心相印,开诚布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学会关爱学困生,用“爱”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填补师生的心理鸿沟,用“期待”激发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迈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
对这些学困生而言,也许老师课上一次小小的宽容或体谅,课后一次生活上的关心体贴、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甚至老师得体的穿着和言谈举止都会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好感。他们很想与老师交朋友,愿意与老师多交流英语学习上的话题,学习英语的兴趣往往由此产生。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能够形成融洽的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对于学困生而言是非常需要的。师生之间相互融洽是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因此,师生相融对于学困生转化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他们是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可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把这些英语学困生转化了,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顺利实现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用理解和爱唤起学困生们灿烂的笑容,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下,使英语学习成为情感与智慧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21[日]野中郁次郎,创新求胜台北:台湾远流出版,1995
(责任编辑 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