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教学界关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是否存在思维模式差异的争论由来已久,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作为母语和目的语的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化的研究。
19世纪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1971年周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讨论“中美上海公报”时,基辛格说,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季羡林认为东西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
这三例常被学者们在论述汉英思维模式差异时得出结论: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别。外语教学方面,认为两者存在思维模式差异的观点强调:不同民族有不同思维方式,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结合历年有关思维模式差异化文章出现的一些悖论,从三个角度解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争辩,思考英汉思维模式具有同质性的合理化问题以便促进教学。
一、解构理论与解构理据的合理性
解构主义的实质是反对二元对抗的立场。本文借用解构之含义旨在用原型范畴理论、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文化与阶层文化理论、圆周句文体功能理论解构外语教学界对英汉思维模式理论之争辩,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需要,开展实在的教学实践,用实证数据进行论理。
1 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是以原型为中心,其功能观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对概念范畴的原型是在不断更新的。成人学习外语,最初建立起来的目的语原型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在不断被修正,无限接近目的语的流利程度;另外由于文化知识背景迥异,不同区域的人,不同知识的人,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其范畴原型不太一样。
2 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文化与阶层文化理论。按照Paulston提出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被看做是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往。“不共享”就存在差异性。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际,也指同一语言不同社团、不同阶层之间的交际。市井俚语、黑社会暗语、色情场所行话具有明显的社团语言特色,同理,文体语篇的选择,不同文化间一样存在“差异性”,不同社会阶层也一样存在“不共享性”。
3 圆周句文体功能理论。圆周句,也称“尾重句”,是遵循英语句尾重心的一种文体形式。它将重要信息或实质部分置于句尾(语法上称主句)。圆周句具有制造悬念激发读者期待的功能,有主旨修辞作用,是正式书面语。
与圆周句相反的另一种文体句式叫松散句,是把重要信息首先提出来,随后是附加修饰语(从句)或补充细节。松散句常用于日常口语中。
二、解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争论的理据
1 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和跨文化理论解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化。有人论述汉英思维存在“主体性和客体性”之别,汉语文化以人为本体,西方文化以物或自然为本体。反映在语言形态上,极其明显的是对主语的选择,汉民族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例如,汉语习惯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英语多用非人称主语句,汉语少用非人称主语句;另外,英语的被动式比汉语多。英语主语—般不能省略,汉语常出现无主语省略句多。
例1 The truth finally dawned on him,(他最终明白了真相。)
例2 October jn 1998 found me studying inAmerica,(1998年10月我在美国学习。)
分析1:曾索英举的例1和例2,以此说明“英语常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我们认为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例1和例2是英语书面语的表达法,而在口语中,人们同样可以这样表达:He realized thetruth at last,I studied in America in October in1998,可见,英语也用“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这种强调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化的观点是犯了信息不对称比较的语病,用英语的书面语与汉语的口头语比较是十分欠妥的。
原型的动态变化功能说明文化知识背景迥异,不同地区、不同知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其范畴原型不太一样。尽管是说同一语种,人们的交际能力却会因其文化归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着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反映客观世界。此外,在同一文化圈内,直接与间接表达方式的使用也有差别。如,医生向重绝症病人宣布病情时,外交家谈判时,其用词都必须斟酌再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不同语言特点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及职业特征。
分析2:英语是否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多于用人或生物的名词作主语;英语的被动式是否比汉语多;是否英语主语一般不能省略,汉语句子常现无主语省略句多。这样的结论在强调英汉思维模式的著述中屡见不鲜,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权威统计数据对比说明此类情况,但是在SurvivalEnglish的许多读本中,英语用人或生物名词作主语的句子明显多于非生物名词。因为从语言经济原则出发,在特定交际语境中人们总是试图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最可能多的信息,单个单词表达一句话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主动式的句子比被动式的句子多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比如,据我们统计,《走进美国Ⅰ》(共209页)含有:无主句79句话,主动句103句话,被动句4句;《新概念英语Ⅰ》(共295页)含有:无主句21句话,主动句515句话,被动句9句,等。此外,科技文章中,英语较多使用被动式是客观事实。被动式的作用是在无需说明主语或不知道主语是谁的情况下采用的,这在汉语中同样存在。
另外,有学者说“汉语习惯上用指人的名词作主语”(ibid)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汉语的修辞学中就没有拟人化的手法,历代文学中也就没有涌现出丰富多彩的汉语诗歌词赋了。
2 应用圆周句的文体功能解构英汉恩维模式差异化。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这是持英汉思维模式具有差异论的学者普遍观点。其差异反映到语言表达层面上具体表现为英美人谈问题常从具体问题开始,而中国人谈问题常从宏观、全局的问题上讲开。彭家玉认为体现在语言上是英汉句子重心不同,定语排列顺序不同,状语语序不同。
分析3:教学中,当学生说出“When I came in,they were having lunch(例3),”时,人们往往认为地道的说法是"They were having lunch when I came in(例4)”,并认为要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正确使用句子。
对此说法,如果我们注意到英语修辞文体的使用,就发现例3属于英语修辞文体“圆周句”的格式,而例4属于英语修辞文体“松散句”的格式。我们探讨过英语圆周句和松散句的文体功能,结构上圆周句是将状语等修饰成分排列在前,主句置于句末,例3符合圆周句的“句尾重心”交际原则,且常见于文学写作中。松散句具有自然随意、质朴流畅的修饰效果,因此人们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多。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深入的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作为语言研究者,要客观理性,不能唯名人说法为根据,如将费尔巴哈、季羡林等中外学者通过思辨或个人体验得出的关于中西语言思维模式的论述作为依据,过分强调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样不利于教学实践展开,也不利于理论的提升。
第二,作为语言研究者,在比较时要客观公正。我们发现在比较英汉语言差异时,学者们往往用现代英语与中国非白话文比较,例如普遍使用鲁迅的《阿Q正传》或朱自清的《春》的语言作为中文的典范说明汉语常常省略主语,殊不知,两位先生的文章写于民国时期,其语言特色仍然未脱离文言文的痕迹,如此以不对称的方式比较,势必有许多差异,反而不利于外语学习者增强自信。
第三,从以上解构分析看出许多文章对比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化现象,在逻辑判断和推理上犯了“选言不当”的错误——书面语与口语的对比,“选言误推”的错误一利用名人的说法推出结论,尤其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违反论证规则,犯了“预期理由”的错误——先设定结论,再寻找一大堆理由。
基于我们的解构、分析和结论,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针对第一点结论,我们呼吁语言学研究者,要以实证为根据,亲力亲为做实证研究,以数据来论理。
第二,针对第二点和第三点结论,我们呼吁语言学研究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加深本领域的研究,而且要拓宽自身知识面,尽可能多地了解与语言教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在研究方法上要重实证,重比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宝燕,原型理论解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启示_中国西部科,2008(3)
[2]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外语学刊,1999(2)
[3]曾素英,陈妮,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湖南科教大学学报,2004(4)
[4]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责任编辑 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