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研究

2011-12-29 00:00:00阙建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期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是指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对数学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使教学活动有利于数学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和缓解数学学习中产生的身心疲劳,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习惯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如情绪的安全感、宽敞的学习空间,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及自我成就感和思维的自由),它以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数学教学环境为切入点,强调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全面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因素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从学科教学课堂环境的角度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笔者对成阳市秦、渭两区的十所中学进行了调研,采取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对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受功利思想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模式,教师的大部分课堂时间忙于结论性数学知识的传递和各类数学习题的演练;学生则是疲于奔波在浩瀚的数学题海中。在被访谈的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每天花费在数学作业上的时间平均都在2个多小时,重点中学的学生则更多;在谈及对学校数学教学的看法时,近50%的学生认为:从小学到高中,数学不过是升级、升学的负担。其次,很多数学教师坦言现在的教学压力很大,很多学校每个月都要进行所谓的“月考”,班与班之间的数学成绩进行排名,排名结果直接影响数学老师的教学评价,并对老师采取末位淘汰制。在这种残酷“唯成绩论”的评价体制下,哪位数学教师又敢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更别提有时间和心思去营造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了。
  
  2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人际环境,它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既有知识层面的,也有人格和情感层面的。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实现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共鸣,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期盼,从而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心向。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思维的特点及迁移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和学生每天的的数学学习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以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竞争和争论模仿为主基调的课堂人际关系下,每位学生的认知特点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提高,尤其是“数困生”进步最明显。但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并不乐观,10所中学不同年级的课堂观察数据表明:(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存在着师生互动,但更多的是形式、部分和单方的互动。首先,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只是一种无意的习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效的问答。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局限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机会参与。最后,许多互动都是由教师精心组织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执行者,这种互动是教师单方面的互动。这种不平等的互动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交流者的情感、态度、行为,从而会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2)数学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匮乏,竞争有余而互助不足。究其原因有二。一则,时间有限,数学课堂的多数时间被老师所支配,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二则,老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唯分数论的思想在学生和家长中很严重。
  
  3 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数学教学气氛主要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和课堂秩序。积极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在数学课堂上,部分数学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上。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不融洽,同学之间不和睦。产生不满、敌对、紧张、焦虑、厌恶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数学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
  
  4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心理环境,主要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动机和抱负以及焦虑水平等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情感的需求,需要学习情绪的安全感、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及自我思想感情的归属和自由。如果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能给学生这些情感的需求,就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和抱负,学生自然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参与意识差。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总是选择教室中更为保险的座位,如教室后面或靠边的或者老师不会经常注意的地方,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自信心、良好的自我参与意识和调控能力,也是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所必须思考的重要因素。
  
  二、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创设。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道德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建设的关键。具体地说,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大胆探索,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和管理。21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了解不同年代教学对象的特点,不断地反思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和要求。
  
  2 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人际关系。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在相互平等、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创造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出多元化的要求,给出相应的评价。其次,正确选择数学教学方式。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符号化,使得来源于客观实际的数学问题变得深奥难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再通过提问启发、合作指导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新知识。最后,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数学信息的传递、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过程,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很乐意地接受各种知识信息,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
  
  3 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应服务于一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为此,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解读和细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适时地营造出具有良好外在效应教学环境。其次,要把握运用课堂教学过程的即时情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数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师生的态度与心境的作用下,会产生的一些偶发的、短时存在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果对这种体验把握和处理得积极有效,将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形成乐观愉快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应急能力,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即时性问题做到及时而机智的处理,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最后,要及时有效地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肯定性评价。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化。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活动进程、问题反应等方面,反馈各种信息,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能够通过评价来肯定学生的学习结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健康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让数学的教与学更加地顺畅、自然和人性化,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课程·教材·教法,1993(1)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