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分析

2011-12-29 00:00:00李玉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期


  一、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曲线上升的态势,体育教学亦然。我国体育教学自1956年第一份体育教学大纲(草案)诞生至今,历经数次改革,最终形成了2000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育教学工作者关注。
  
  1 人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待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学科中心论观和人本主义观。前者认为,课程和教学的设置和组织,有必要围绕学科自身的特征展开,并进而搭建起完整的知识和教学结构。而后者则认为,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课程和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状况,并与教学体系整体相适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宗旨而进行设置。
  1956年小学及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体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而中学体育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可见,教育在当时的目标并不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而更多地在于培养一种能够服务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人。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准绳的,而非以服务学生个体发展为准绳。
  这种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准绳的教学大纲在1978年的大纲中还有明显的体现,一直到1992年,虽然教学大纲还是有明显的服务社会的指向,但是在这个目标之上加了一个前提,就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而到了2000年,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革,其中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为:“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中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部分,并且分别出现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宗旨性文字。
  从2000年出台的教学大纲中,不难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心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小学的目标中都明确出现“促进青少年(少年儿童或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的字样。这表明教育的意义已经得到了纠正,它已经从推动社会发展的地位,逐渐转变为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并进一步通过帮助人进行自身发展来带动社会发展。这是一个人本精神逐步深入并加以体现的过程,从1956年到2000年,历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不断完善和变换,从以社会的发展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到以人的发展为体育教育的目标,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逐渐深入和渗透。
  
  2 从手段到目标
  从上面对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分析不难看出,体育教学从目标上看已经逐渐由三段向目标的地位转移。
  1956年,体育教学无论中学还是小学,其教学目标都只是为社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明确表述为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到了2000年,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宗旨已经改成了“育人”,这种朝着人本方向的发展逐渐淡化了体育教学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这一目标的手段性质,而逐渐加重了体育教学本身的目标性质。
  体育教学将自身当做是目标,并不代表着教育的形而上出现,而更多地意味着教育呈现出一种自身的完善性行为。而这些最终受益的都将是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教育自身过程的完善和发展,势必带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的思想成长和受益。
  从手段向目标的发展还可以从历次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中得出结论。在1956年对于教学内容的制定原则指出,中小学教学大纲只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具体情况,逐年增加体育教学内容。其中在中学的原则制定上,还明确指出要“吸取苏联先进经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发展到1992年,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性原则;符合生理特征;适应心理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本身就是对教育自身进行反思,对教育发展进行推动的体现。在2000年对于教学内容制定的原则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性和教育性原则;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科学性和发展性;健身性和文化性;统一性和选择性”几大原则。
  同时,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教育也是向着不断对自身完善的方向发展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反映,本身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标志性地位。纵观我国对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也逐渐呈现出淡化手段、增强目标的趋势。
  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与教材相对应的考核办法方面。从1956年规定的学生应符合的各项考查项目参考标准,到1978年明确指出“体育课要建立考核制度,大纲中规定的考核项目和标准,各地区的学校都应认真试行”,一直到2000年“考核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刻苦地锻炼为主”。教学的考核方法已经“软化”了不少,这也从一个层面体现出教育的柔性以及越来越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当这种思想逐渐代替硬性的考评指标的时候,也正是教育逐渐从手段向目标的体现。
  
  二、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无论是人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还是从手段到目标的前进路程,归根到底都是从不同的层面体现着教育以人文本、自身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1 端正态度,明确目标
  思想决定行动,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教育自身目标化的趋势,其发展方向都直指服务学生。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地位应该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重视。
  目前,教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无论是对于教育目的改革修正,还是教育项目的设定,都能够明确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在对相关的计划和思想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却难以真正将学生本位这一原则落实到位。会议以及计划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还是会落入以往教学的习惯窠臼。
  对此,教育机构有必要给出一定的控制办法。教师的学习仍然是一个不能放松的必要环节,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在将来阶段更为重要。教学机构应当作出必要的监督计划,对于教学过程中质量和具体状况的考核,尽量数量化以方便控制。这一方面包括很多细化的工作。
  以北方教育状况为例,为了防止电子课件铺天盖地,学校出台了限制课件使用时间的统计指标;为了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设定了各种各样学生评价指标等等。
  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由于体育课程一贯以来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因此,应当重返考虑体育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对策。其中应当包括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体育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竞争的激发。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可以偏重于身体素质的锻炼,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状况和个体素质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帮助其完成身体成长过程;而对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体育教学而言,更多地则是体育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毅力和精神,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2 服务宗旨,质量准绳
  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要一切以学生的均衡发展为准,这是教育活动自身的服务性质所决定的。这个宗旨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而设定,也不因为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而出现,而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活动,教育服务的目标就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更为均衡地发展。
  目前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这个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的问题,并且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学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机会融入社会,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才能称得上是教育的成功。
  然而在这一方面,教学中的实际做法也有偏差。首先,在中小学中,由于毕业的同时面临着升学,而体育作为一门必考课程又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因此,众多体育教学过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提升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形式。而在高等教育形式中,由于毕业生直接面临着就业问题,因此,连同教学评估活动在内的众多考查工作,已经将学生的发展等同于学生的成功就业,于是体育教学也相应变得不太重要,只是起着几个调节学生生活结构的作用,仅仅起帮助学生进行必要“活动”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体育教师,都应当进一步明确服务宗旨,明确学生均衡发展才是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对于中小学教育,由于面临升学,因此,必要的素质锻炼仍然需要维持,但同时也必须更多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避免一刀切,以成绩论英雄。而对于高等教育形式而言,毕业以后社会上的角色更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团队精神等等,而体育活动则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这些品质,因此,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可以考虑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必要的体育精神,必将会对学生的将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郑厚成,张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体育科学,1998(4)
  [2]李海肖,往东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运动,2010(5)
  [3]祖晶,走出“活动课程”的理论误区,教育科学,1998(2)
  
  (责任编辑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