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消解措施

2011-12-29 00:00:00李敏杰朱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期


  一、学习倦怠的界定
  
  早期的倦怠研究多是围绕着“职业倦怠”进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特定环境中的助人工作者,如医护人员、教师、警察、心理咨询师等,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职业倦怠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学者Maslach曾一度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和倦怠放在一起。然而,后来的大量相关研究证明这一说法并不成立。例如,Pines和Ka幻以学生和助人工作者为对象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工作者的工作倦怠程度。
  在众多学者对“倦怠”所下的定义中,Maslach所下的定义最为广泛地引用。该定义从三个维度概括了倦怠的基本内涵: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经常出现在从事人际工作的人员身上。由于Maslach本人对倦怠研究的重要贡献,国外学者、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所做的定义,基本沿用她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只是将时间、场景做了相应变更。例如,杨慧贞以Maslach et al.(1977)等学者的定义为基础,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的压力、功课负荷或其他个人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相对于国外和台湾的研究,国内对于倦怠和学习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杨丽娴等结合我国学生的具体实际,他们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
  
  二、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研究。
  
  1 环境因素
  Maslaeh&Leiter综合过去的研究成果,认为造成倦怠的原因主要有六项:工作负荷、缺乏控制力、奖赏不足、团体破裂、缺乏公平和价值冲突。Branko Slivar通过对2105名15至19岁中学生的调查,证实了Maslach等提出六项因素同样存在于学习情境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
  (1)压力过大。Maslaeh将职业倦怠中的“工作负荷”解释为“工作要求超出个人限度”。在学校情境中,学业、社交、生活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Slivar认为,学校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教学大纲要求过高,学习科目过多,外部评价、学习表现上的压力(取得最好的成绩或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学习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再加上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门数膨胀、学时严重超计划控制等问题。学生若感觉所学非所爱,或自我期望过高,便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敷衍了事,从而产生倦怠现象。生活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学生自小过于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经济方面,数额不小的学费、生活费对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难以承受,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困难。当学业、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压力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时,很容易引起他们心理和身体上的倦怠。
  (2)缺乏控制。Maslach将职业倦怠中的“缺乏控制”解释为“由于严格的政策,或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中,或工作于混杂的环境,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控制”。Branko Slivar认为,学生缺乏机会控制教学,也少有机会创新、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决策,也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生动写照,教育被限制在固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思想被扼杀,个性被抹平,差异性被忽视,创造性被压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和改造的客体。学生无法对教育的实施进行控制,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3)奖赏不足。Maslach将“奖赏不足”定义为“对人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奖赏”,并因此“贬低了工作和工作者的价值”。Branko Slivar也认为,虽然我们知道赞扬、鼓励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但我们很少这样去做。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激励,他们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即使对那些基础较好、学习认真的学生,如果在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教师没有给予某种形式的鼓励,他们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进而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4)团体破裂。Maslach将“团体破裂”定义为“在工作场景中,失去与他人之间的积极关系”。Branko Slivar认为,在学校场景中,“团体破裂”意指“缺乏适宜的人际关系”,并具体将之解释为“同伴间的排斥(同伴间的冲突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责(一个或多个教师直接对某一个学生持否定态度)、学校里存在着普遍性的争执和失调(教师间的争执和相互干扰,缺乏工作纪律)”。许多学生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不懂得基本的交往技巧与原则。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唯我独尊,不注意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过于自卑,把自己孤立起来,远离他人。
  (5)缺乏公平。Maslach将工作场景中的“缺乏公平”解释为:工作场景中缺乏一套公平、公正的程序,以维护工作者相互间的尊重。Branko Slivar认为,由于重要他人(如家庭成员)的期望,许多学生通常都害怕失败,害怕因为不成功或令人不满意的结果而受到批评。在我国,由于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荷。许多学生担心自己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成绩不好影响自己的将来,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担。就学校而言,当前的考核评估机制并不完善。这种考核制度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客观上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倦怠。
  (6)价值冲突。Maslach认为,工作场景中的“价值冲突”是指“个人准则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一致”。Branko Slivar认为,学校里有价值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多为学生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价值冲突,也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当代中国,实施全面教育,培养具有理想人格、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理想。而对许多学生而言,读好书找一份好工作是他们的现实追求,体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学校教育的理想化目标和学生的现实取向就会出现偏差乃至冲突。
  
  2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和内在人格因素。对于学生而言,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家庭因素等,而后者包括自我意象、人格、情绪稳定程度、个人焦虑等因素。Branko Slivar的研究以学习倦怠三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焦虑、自我形象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焦虑都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杨慧贞等的研究则表明:性别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没有明显影响;情绪稳定程度低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情绪稳定程度高的学生更明显,反之亦然。
  
  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措施
  
  为了预防学生的学习倦怠,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来应对。
  
  1 优化课程设置。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学时过多等问题,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优化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如读书报告、讨论)进行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为了避免因为“奖赏不足”引起的学习倦怠,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对于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我们固然应该鼓励,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我们也不能忽视,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只有建立好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习倦怠。
  
  3 改革传统的考核机制
  为避免“缺乏公平”和“价值冲突”引起的学习倦怠,我们需要改革考核机制,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一门课程的考核全凭成绩定论,注重平时的提问、讨论、作业、学习报告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独立性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避免他们因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引起的倦怠情绪。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因人际关系引起的对学习的倦怠情绪。
  总之,学习倦怠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师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将学习倦怠引起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