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哲学视野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文化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文化哲学鼻祖维科,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其中“有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有舍勒尔的情感文化哲学,有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有史怀哲的人道主义的文化哲学,有卡西尔德人类符号的文化哲学等等。文化哲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文化的主体—一人之存在,人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存在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对象,探求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人之生命存在的价值。文化哲学视域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体现教育个体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关注教育个体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性、形成不同教育个体之间平等和谐的“你”“我”关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真正展现以人为本精神、把人看作目的的人、提高教育个体生存能力、关注教育个体存在之意义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师生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相遇——沟通开始、相知——理解获得、相识——情感生成的过程。
二、文化哲学视野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 以人为本: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本质特性。存在主义文化哲学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存在的中心是人与人的活动,各种真理、原则、法规、定律都是围绕人的活动而存在的,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本质所在是以人为本,以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交往、心灵沟通为主要特征。这种教育观的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
2 个性彰显: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注维度。存在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人之存在的自由和个性的彰显。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把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目的,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激励与引导上,激励学生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和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引导学生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
3 自我创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本真诉求。“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自我学习基础上形成自我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个体具有很大可塑性和发展的极大可能性,并能认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创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教师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对这些闪光点进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进发自我创造的冲动。
4 精神成长: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任务体现。文化哲学视域的人之存在,是一种追寻生命价值的存在,是一种希求生活尊严的存在,是一种无限地向往完美、力求大全、追问彻底的存在,是一种尽力达到求真、向善、粹美的存在,而尊严、价值、真、善、美都是人之存在精神性的凸显。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本身就是教育个体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存在主义文化哲学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促进师生个体精神的成长,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堆积,那么,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只会服务社会的僵化的机器,这样就和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了。
三、文化哲学视野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蕴
1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达成“你”“我”关系的融洽和谐。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这种不和谐的关系消解了学生生命激情的涌动,桎梏了学生创造精神的开发。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你”、“我”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宽容等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彼此之间和谐地进行交往,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教师和学生会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教育教学生活,形成需要、智能、情感、性格和能力方面的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师生间的关系,冲破了传统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模式,最终达成心灵之间的相遇、相知、沟通、融合。
2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知识授受的机械灌输,实现主体间的沟通理解。现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只知道机械的传道、授业,把知识的授受看成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忽视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传统的教学中,“抽象的理想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机械的背诵、灌输积压了充满灵动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着的激情,泠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目。”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师生的交往可以理解为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体验与彼此理解的过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均是对话与交往的平等参与者,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机械、僵化、呆板的知识授受教学模式,让师生在主体间的相互通融中使精神得以生长、理解得以升华、和谐得以实现。
3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个体存在的完整性,彰显生命成长的意义。文化哲学认为,人的各种文化活动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育教学师生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三者之间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人之存在是一种生命的、生活的、生成的存在,人只有彻底了解人之存在的价值及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人所以‘有异于禽兽’,就在于人需要追求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那些‘从永恒角度’而得以理解的价值,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价值才使得个人生命具有了比个体生理生命更多的意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程是洋溢着生命价值和意义、体现着比生理生命更高的精神生命的过程,是充满教师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无限的崇敬、师生生命成长获得彼此关注的过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人之存在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是一种关注生命中不同需要的存在。时刻关注人的生命,走进教学中主体人的生命意义世界,使教育教学向生命个体的无限未来开放,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生成、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激发学生生命意义的创造冲动、进发学生生活的内在情感应该成为存在性教学的时代要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关注教育中人之完整性存在的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追求师生生命个体的自由、完整、生成,促进生命完善、和谐发展,而不是培养精神方面的跛子。
4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个体存在的价值生成,形成师生之间真实幸福的体验。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还占有主要地位,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学生很难有幸福的体验。这种教育活动中的人之存在是一种消极存在,学生所形成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学生在这种消极的体验中会感到焦虑。孤独、无助,缺失积极的幸福体验,学生很难感觉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师生交往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开放的、动态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合作与探究、发现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对话与意义共享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在彼此的幸福体验中价值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师生更多的对话与交流,师生对话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真实的体验,是一种对生活真理的思考。因此,“对话会时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对话中相互敞开无限止的探索,在平等中,双方的精神接受对话的洗礼与启导。”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与培养,学生能在师生彼此的关照中获得积极的、真实的体验,体验到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并受到信心的激励与鼓舞、学习的指导和建议,进而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价值生成,最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往往能认识到教育的存在、教育个体(教师与学生)的存在,往往忽视存在的教育,“绝大多数教育家和教育学家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不但关注教育个体的存在问题,而且重视人何以存在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石中英说:“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教育也许就是存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史题记,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教育研究。2006(1)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金生鋐,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责任编辑 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