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是当前國际范围内一种极富意义的新的课程管理理论。分析我國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缺位的原因,探究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支撑以及实施策略,对于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效能的提高和学校效能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國校长课程领导的缺位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界许多人士都在积极倡导我國中小学校长应从传统课程管理角色转变到课程领导角色上来,一些学校的校长也正积极实践这种新的角色。不过,从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校长课程领导的缺位。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在河北和湖南几所学校进行的校长课程领导问卷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长自身缺乏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和相关指导,认识不到位;二是许多校长仍把自己定位为或被定位为“行政领导者”角色,且事实上校长的行政事务很繁杂,占去了很多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三是校长和教师之间存在某些程度上的不信任,校长不能引领教师建立共同的课程愿景,或明确学校课程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我國校长课程管理角色的转变,也成为阻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效能和学校效能促进的不利因素之一。为此,作为校长,如果要提高学校的课程效能并提升学校整体效能,必须首先实现自身传统课程管理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二、提升我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支撑
校长课程领导的加强主要体现在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高上。课程领导力一般包括课程发展规划力、课程文化建设力、课程资源开发力、课程实施执行力等,这是校长的核心能力,也是校长专业化的要求之一。目前,许多教育理论都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学校非线性环境理论
美國学者萨乔万尼(T.J.Sergiovanni)认为,现代学校越来越成为一种非线性的环境存在,认清学校条件的非线性特征对于决定管理和领导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说,这些特征包括:动态的环境,松散的管理连接,紧密的文化连接,多元的、竞争性的目标,非结构性的任务,竞争性的解决方案,难以测量的结果,难以确保的操作程序,不确定的行动后果,不明确的、竞争性的权力路线Ⅲ。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以传统的技术理性思维来管理学校的课程就显得不具有适切性了,校长必须学会以新的思维方式和领导策略来推进课程发展。
2 学校中心课程革新理论
这是20世纪后半期首先出现在英美等发达國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和效能的提高,主张由学校负责研制课程与教材,通过增强学校的课程自主权使学校的课程更好地满足地方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而展开,是一个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和决策学校课程计划的民主过程j为此,有效能的校长要从学校课程整体发展着眼来积极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校长不应再是传统的课程管理者、监督者和控制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沟通者、支持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3 校长领导向度理论
校长领导角色在课程领导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关于校长领导向度的研究理论很多,比如萨乔万尼的技术领导、人性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和文化领导的五向度理论;郑燕祥的结构领导、人性领导、政治领导、文化领导和教育领导的五向度理论,还有日本学者的愿景领导、道德领导和文化领导的三向度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支撑了校长的一般领导实践,也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具有启发意义。特别是将校长领导向度理论与布鲁贝克(D.L.Bmhaker)倡导的“创造性课程领导”,以及亨德逊和霍索恩(J.G.Henderson&R.D.Hawthome)倡导的“转型的课程领导”等观点结合在一起运用,将更有助于提升校长领导观念,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并促进校长课程领导实践的开展。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施策略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只能在课程实践中得到提升。这里从校长课程领导实践的角度提出以下几项有意义的实施策略。
1 明确课程领导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这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服务者原则。校长的课程领导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式“催化领导”,即它是一种使人们获得能力的服务过程,“校长帮助教师、学生和职员为了学校的利益和目的更好地行使职责,更有效地从事学校的工作和活动,并促使学校目标的达成,由此实行一种赋予能力式的领导。”在这样的意义上,校长真正成为了一位领导者。其二,权力投资原则。校长能够发挥强有力的领导,这是决定课程领导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说,作为课程领导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学校团结发展的促进者,校长必须掌握并运用权利投资原则去行事。也就是说,校长要主动把课程发展权力“分布到他人中间,作为回报,以得到更多的权力”。校长必须认识到委托和授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权力凌驾”在课程领导中并不能取得好成效,而“权力给予”,特别是给予那些有课程发展能力和创新性的人则是一条好途径。其三,持续改善原则。美國学者布拉德利(L.H.Bradley)作为一位资深的课程领导者曾指出,“课程工作就像海龟爬着穿越一个國家,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因而,作为课程领导的校长,在课程工作中不要有“教练”的心态,希冀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坚定课程领导是一项长期事业的信念。只有树立这样的信念,校长才会为学校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发展不断努力。另外,校长不仅应特别注重对课程的“过程领导”,而且要明确,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并不是表现到工作计划文本中,而是着实体现在校长的行动中的。
2 创设富有意义的学校课程文化
课程不仅是文化载体,其本身还是独立的文化体。富有意义的学校课程文化的建立和有效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业绩。为此,校长首先要建立和谐课程观,把握课程发展中的科技与人文、个体与社会、共性与差异、本土与國际等方面的基本关系,并积极促进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正常合理且积极的课程交往,使各方在张力平衡中获得发展。其次,校长还必须考虑学校整体文化建设问题,因为课程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没有学校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创新,也很难形成创新性课程文化。校长除了关注显性课程的作用外,更要特别关注通过那些以仪式、典礼、语言等形式存在的隐性课程来促进和发展学校文化。
3 注重把握课程领导中的海通
沟通是校长课程领导实施中应做的一件主要事情,但这种沟通不是指校长向教师或其他人员传达既定决策或意图,并劝说其相信,而是指校长要通过自己对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专业性理解,就学校课程发展目的、愿景、计划、策略等作出解释和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努力做到两点:其一,协商与追求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而不是制定或要求去实施“完全控制”下的课程目标。一致性的课程目标本质上体现了差异观念中的共同期望,是学校成员对有效学校课程计划的“参与、回应、承诺”。其二,就课程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包括课程团队的运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修订、课程的评价等事项,校长要从注重个力作用的发挥转向激发合力作用,以精熟的沟通技巧和积极的影响力指导教师在课程领域不断前进。
4 协助教师提升创造性实施國家课程的教学能力
校长发挥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一项就是通过自己的领导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通过帮助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改善学校教学品质。國家课程是课程的基础部分,课程内容是既定的,但是如何实施國家课程却是地方、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权利之一。因此,创造性实施國家课程就成为一个必要且充满挑战性的事情。作为服务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校长,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处理教师对國家课程的情感问题,“让教师对國家课程作出积极回应并愿意达成课程共识”。只有这样做,才能成功激发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愿望、动力和自主性。其次,校长要通过各种可能方式去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促进教师课程发展意识的深化,支持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协助教师拓展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教育发展研究,2006(4A)
[3][美]LH.Bradley.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吕立杰等译.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