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优化刍议

2011-12-29 00:00:00洪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从语言习得过程来看,听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与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和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作为口头交际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的听是重要的语言能力表征,并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交流。因此,我们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听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其他英语技能。
  听力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与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由语言知识(含背景知识)、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方法策略等协同作用。听力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具有系统的理念和有机的整体意识,既要全盘考虑,更要兼顾局部与细节,课前设计规划、安排准备,课中管理指导、调节监控,课后总结反思、检查要求、加强反馈。听力课重在实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特点
  首先,课堂上有教师的引导帮助、启发要求与监管调控。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都展示出了高于学生认知范围的见解与经验,学生觉得上听力课是大有裨益和长进的。其次,师生在设定的语言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系列活动,即双方共促进,同发展。教是示范、指导和激励,学是习得、反馈和检验。教引导学,学改进教。良好融洽、和谐互动的关系和轻松愉快、积极进取的课堂氛围近似于真实环境下的语言交流状态。基于材料的师生问答、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构成了语言交际的真实情境。再次,课堂上学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带有不同学习需求、目标与兴趣的学生共处,在学习水平、认知风格、学习习惯、情感倾向上表现出差异性,个体差异的碰撞便于相互间的参照与比对,也利于学生间模仿、交流磋商与改进提高。因此,优化听力课堂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目标的达成,即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优化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策略
  1.注重情感因素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因素,关注学生听力中的情感问题并给予理解支持,在交流中及时发现、帮助克服其心理障碍与不利因素。树立信心,维护自尊,调节学习情绪,打消焦虑,解除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2.课堂上强化对学生的要求与引导
  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要求要明确,有针对性和区别度,如可用解释、补充、强调、重复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听力需求。在教学各个阶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基于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都应提出明确要求,从而让教学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完成听力教学任务。教师的引导要有趣味性、逻辑性、渐进性、可靠性和层次感,注重听力方法策略的指导与传授,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听力理解水平,降低听力焦虑的有效途径。富有技巧的引导是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主线,能高效、顺利地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计划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听力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介绍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附加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看图释义,以小组或集体形式制定话题讨论,以问题启发诱导其思维,从练习的形式、要求、内容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听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技巧性、艺术性,要以教学设计、课堂引导为主,处理好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关系。
  3.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Krashen指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有趣味性,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和身心特点。多样的题材、富有知识性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兴趣并极大地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进行加工,使其转化成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从而成功习得语言,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Long认为,“获得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所有外语学习成功者的特征”。听力与阅读关系密切,建立音义的联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过程,两者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阅读输入量是可理解听力输入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提供大量的适合的可理解性输入,提高听力质量,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确保对听力的持续支持,实现阅读技能与听力技能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另外要帮助学生激活、重建、完善大脑中的图式。研究表明,听力是在既有图式参与下的复杂思维活动过程,听者要把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与听力材料交互作用以主动建构并获取新的意义,从而实现对信息的理解与认知。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大量可理解性阅读来主动积极构建图式,这对提升听力水平、增进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4.体现文化内涵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与灵魂,文化背景的理解将影响语言学习的效率,没有文化内涵的听力课空洞乏味、苍白枯燥、欠缺实质。由于两者特殊紧密的关系,有效的听力教学应纳入到文化教学之中,努力挖掘语言形式内在的文化内容,展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提升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内涵,体现文化韵味,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文化的融合。只有理解了文化,掌握了文化,才能真正搞好语言教学。只有加强人文色彩,才能实现语言教学的教育、审美与情感的传递功能。
  5.树立交际意识 创建交际情境
  学语言是为了交际,因此应从交际角度并通过交际来教学听力。听力理解不仅是单一的个人行为,更是一种交互性活动,而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缺少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实践,为听而听,只听不说。没有交际过程与行为就没有成功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在听力活动中的状态、困难、行为等,以教师为主导,重视技巧的传授与教学的组织。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诱其听,促其说”,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准备说的心理状态,以听力促进说,用说来检验听。听说交互就是口头交际行为,而这正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能引发学生说的听力课是成功的,及时、适当地把听引向说是听力课的一个基本、重要的任务与要求。”及时、适当地化听为说,听说结合,让学生尽可能融入听说中,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巩固各项语言技能。教师应使课堂情境化,模拟创设各类语言学习环境和交际情境,让学生模仿语言的交流,发展互动教学模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中,构建起一个语言输入与习得的轻松环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另外,将课堂空间延伸到课外,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培养与操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做出决定与独立行动的能力,更多地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提高听力自主学习意识,发展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家Holec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将听力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听力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成为一个能自我调节与管理的学习者并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提高听力水平、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人本主义学习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考虑其个体差异、客观实际需求与具体状况,培养其良好的听力习惯,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能力训练,以培养发展其认知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课堂是听力实践的主阵地,要给学生创建、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安排训练内容,制定训练计划。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提供练习机会和不同类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听力策略和方法技巧,通过大量有重点、系统性训练来提高听力技能并加强听力理解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把它作为向学生讲授知识、提供指导和进行操练的场所,遵循导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着重教师激发兴趣、解答疑问、启迪思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着重学生全体积极参与,是否勇于质疑问难,是否能独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焦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语言学习和信息的获得上,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听力技巧和听力策略的训练上,放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上。
  参考文献
  [1] 何培芬.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运用.外语电化教学,2003(12).
  [2] Long,M.Does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A Review of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7:359-382.
  [3] 朱莉.英语听力课堂教学问题初探.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施心远.“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听力教程》编写构想.外语界,2006(2).
  [5] 高鹏,张学忠.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外语界,2005(1).
  [6]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Pergamon(First Published 1979,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8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