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1-12-29 00:00:00许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将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实现人全面的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与目标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自身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情感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情感教育的目标分为一般目标和阶段目标。一般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依据,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对自我、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阶段目标则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共同构成整个阶段的情感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其中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传授给学生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学生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等。而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友谊与爱情;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体验等。与此同时,情感教育还具有分层的特点。如,1964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层次、反映层次、价值评价层次、性格化层次和组织层次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动态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合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1.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融合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平台,具有承担起学生情感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必然的。首先,情感教育能够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友谊。有利于增强中学体育教学的凝聚力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其次,情感教育也可以使学生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情感教育是认知教育无法替代的。当前,有相当部分中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同学、集体以及对亲人朋友,缺乏基本的友爱友好,表现出狭隘和自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薄弱存在关系。在我国现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大形势下,认知教育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而关系到中学生人生观形成的情感教育却受到忽视。即使文化知识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道德情操上也不一定表现出应有的情感教育水平和高度,这意味着知识并不完全反映思想和信念。因此,在今天和未来,中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因势利导,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文化,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
  2.中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健全是指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各个环节都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情感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的情感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达成,通过对其它要素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因此,情感教育的渗入使教育趋于完整,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保障。对中学体育教学来说,学生经过教育和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作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深刻的情感。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经验在向成人经验的转化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与人格品质。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从各自角度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的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和消化,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在教学生活中,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形成的过程。
  3.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特点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这正是中学体育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体育中的情感教育既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素质、道德与情感为一体的教育系统。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调整、控制和干预,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学具体操作中,体育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常情境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诚实、自信心、勇敢和人际交流等。同时,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就应该关心、热爱学生,这是情感教育赖以实施的人为因素和基础。
  4.中学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特点有利于融合情感教育
  在中学体育中融合情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有其自身独特的效果。首先,中学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情感发展功能。它具有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生活,增加学生乐趣,培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功能。具体来讲,学生通过增加体育学习和活动,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使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学生在身体活动体验中,对未来充满信心,是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其次,体育教学是讲集体、讲协作的教育活动,不管是课程教学或是课外活动,由于它的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其内容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之间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使人们在体验运动情感的同时,进行了感情的交流,并按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志,进行体育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倡导和实施情感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体育教学也是融合情感教育的较好平台和手段。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
  1.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根据学生情感的倾向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性,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形成良好的情感。
  2.加强中学体育教师自身情感修养
  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对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自身情感修养。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执著的精神将对中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塑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丰富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进师生感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感染力;教师高尚的人格素养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所饱含的情感资源
  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知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正是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所饱含的情感资源,是提高体育学科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学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过程,都要涉及参与这种教育活动的人的情意领域,与其情感、兴趣和价值观等密切关联。
  4.加强创设中学良好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条件,体育教师应努力创造轻松活泼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应包括对学生进行自我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正确评价,有赖于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思想境界。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体育集体活动中,良好的集体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在体育竞赛中,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使学生体验到艰辛、失败的痛苦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耐挫折和抗竞争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宋哗.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7(2).
  [2] 孙涛.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2).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徐红梅,邹农基.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3).
  [5] 余艳.浅谈运用情感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
  [6] 赵忠玲等.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体育科技,2000,21(4).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