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社会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也日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独白式”教学存在着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我国教学研究的热点渐渐转向了与传统“独白式”教学相对的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领域,走向对话也逐渐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现代历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历史教学走向对话的必然性
当前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融入各项教育事业之中,而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当前教学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历史教学走向对话也成为一大趋势。对话教学不仅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且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需要。
1.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要求
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问题意识与历史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单纯灌输知识的传统“独白式”教学,对话教学更加适应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不仅强调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师生之间的协作性,而且要求在开放自由的话语氛围中通过问答、讨论、经验共享等方式创生知识。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对话,是教师、学生基于课程的思维对话”。“经由思维对话,学生得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得以转化为智慧,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以生发,基本的道德素养得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逐步实现”。也就是说,对话教学能够开启师生双方的思维之门和思想之门,促使双方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从而创生出新的知识与观点,同时能够使双方通过对话展开深层的精神交往,提升人生的智慧与修养。
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智慧。学习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对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生命智慧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无论是历史知识的生成还是对历史智慧的体验,都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对话与合作。
2.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需要
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古代史作为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学生获取间接知识为主,师生的主体性都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教师的教授往往缺乏趣味性与灵活性,学生的接受也缺少自觉性与积极性,进而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理论,构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对话教学模式已成为日益迫切的需要。
对话教学以尊重与发挥师生主体性为基础,强调对话主体要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开展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活动,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创生新的知识和教学意义。将对话教学引入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多层对话实现知识的传授、掌握和创新,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和知识生成能力,又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创新意识和反思教学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历史教学走向对话的可能性
当前人类社会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也日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因此历史教学走向对话是必然的,也是正在发展的趋势。而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进一步实现需要对话主体即师生双方充分发挥主体性,并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结合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本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师研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教师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这种对话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对文本原意的被动接受,它是教师与文本视野的交融,是两者在各自视域基础上通过对话不断形成新意义、新思想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只有教师在对话前、对话中和对话后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使文本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教学意义的多层面开放结构。
以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首先,在与文本对话之前,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与历史专题相关的知识积累与拓展工作。只有教师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才能为对话的开展构建充分的思维空间。其次,在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与文本的思想发生碰撞,教师的思想受到文本观点的影响和启发;同时教师通过结合自身的经验感悟与多元化的学生视角对文本进行积极解读,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解与体验。最后,在与文本对话后,教师还要自觉地对超越文本原意的理解进行反思。虽然对一个历史史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鉴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与要求,这些理解不能脱离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不能违背史学的研究规范。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历史史实、把握充分历史证据的基础上对历史文本做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对话教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的过程,是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去体验和建构文本意义世界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经过教师加工处理的文本,学生个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也往往被自身和教师忽视。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文本与文本潜在的作者进行对话,这样使得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变成一种心灵对话、精神交往的关系。
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对历史课本、历史教学资料的阅读、理解和回顾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为了取得良好的对话效果,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预习。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文化修养和人生体验对历史文本进行思考、选择和整合,注重自身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的融合,进而生成新的知识与意义,初步建构出独特的文本意义世界。最后,学生通过课后回顾对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文本意义进行重新思考、领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使其内化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想世界。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对话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对话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话语权,因此两者之间缺乏对话与沟通,只是简单的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而对话教学倡导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两者都以对话主体的身份步入教学过程,通过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言说与倾听等方式,彼此敞开心扉,在精神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中创生教学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优化教学效果,师生双方作为对话主体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师生双方要以共同的目标和平等的意识参与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围绕共同的教学或学习目标,在平等参与的意识下敞开心扉,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接纳中共同发展。第二,师生双方要以认真倾听和积极响应的方式参与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不仅要在对话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对话,认真倾听,还要在对话时对他人的话语、观点或情感做出积极的回应。认真倾听与积极响应是尊重对方的良好表现。只有真正做到这两点,师生之间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对话关系。第三,师生双方要以互惠共享和共同发展的态度来参与对话。在开放、动态的对话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是合作互惠、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这种理念,师生双方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对话,彼此敞开心灵,真诚交流,共享知识、经验和智慧,在相互激励、相互影响下实现知识体系与人格意义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模式,对话教学进入历史教学对于改革历史传统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以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对话不仅是一种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与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精神即民主平等的“对话精神”;对学生而言,对话不仅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途径,更是一种新的不断激发个体生命活力的价值理念,一种新的不断促进个体生命智慧增长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走向对话不仅在宏观上对整个历史教学事业发挥着重大意义,而且在微观上对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推进历史教学走向对话已成为一项在当今历史教育界颇具时代意义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 林佩燕.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评论,2003(3).
[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3] 徐建敏.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中国教育学刊.2009(6).
[4] 赵玉霞.简论对话教学的特征与条件.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