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只有跟英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士学说英语才能学好英语,因为他们的口音更地道。然而,无数例证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英语口语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只要在语言上锤炼自己,教学上完全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水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除非他或她在中国生活居住多年并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即“中国通”,才能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外教常常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在他们用英语授课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听不懂的生词或习语,而他们大多只能用英语进行解释。然而在他们诠释的语言里又含有新的生僻词语,其结果是越解释中国学生就越听不懂,或是懵懵懂懂,授课的效果往往是恶性循环,最后外教授课的班里人数越来越少,中国学生并不买账。而一位优秀的中国英语口语教师会这样做,他先用英语进行解释,当发现自己的学生听不懂,或懵懵懂懂,会巧妙地用母语进行点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记忆深刻!
由此看来,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英语口语教师在教学上占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授课水平高,讲课明白易懂,并且具备跨文化知识,可轻松实现双语教学,甚至在应试教育及科研方面更会给自己的学生以明确具体的指导,他(她)就像是一个由220伏电压转换成110伏电压的交流适配器,更受到中国学生的欢迎。那些具有国外留学背景且语言水平过关的中国英语口语教师,因为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学生过关冲刺,更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心理因素和困难,加之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又很强,比纯外教更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更有“实惠”感,因此备受欢迎。
这一观点不仅在中国被逐渐接受,在国际上也逐渐被认可。国际语言学家Rampton早在1990年就指出了这一语言授课现象,Cook、Akamatsu及Riazi也均提出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可。这些语言学家认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正在被广泛地讲授与应用,同时也越来越包容那些虽有口音但又具备以英语为母语教师所不具备的跨文化知识且语言传授能力毫不逊色的外国教师。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于向人们宣布了操有非英语为本族语口音的英语教师完全能够胜任英语口语教学,其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性(legitimacy)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宽容与认可。
既然非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口语教师身份认同性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包容和认可,那么以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中国英语口语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者的心目中建立自己的合法身份并得到认同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只要把自己的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和讲话的口音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授课的易懂性(intelligibility),完全可以建立并保持自己身份认同的合法性。这里,提高授课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诚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英语口语教师,他或她的口音最好接近或近似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士的发音,这一点是做好口语教学的敲门砖,毋容置疑。对于广大的中国英语口语教师来说,许多人面临着这一挑战,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英语口语教师这一点做得越完美越好。这是因为从习语者的学习心理角度来看,他们从心底里就有这样的要求和企盼。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师首先从自身上就必须在语音语调上下大功夫,发音上尽可能做到完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习语者的心理需求,才有可能让习语者敬佩,从而更好地师从并进行下一步的口语学习。
然而,英语口语教师单靠漂亮的语音语调进行英语口语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优秀的口语教师必须具备诸多的教学素质,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师身份认同。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对教师有许多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因素方面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教师身份的认同性。教师身份认同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对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心理认同,尤以习语者为主要认同标准,而这种心理认同是由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通常包含种族、国籍、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乃至性别。西方人,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的讲话口音在习语者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就附带着能够胜任英语口语教师的社会文化条件。在学习者的心目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天生就具备英语口语教师的素质和资格,极易得到身份认同。鉴于此,建议有条件的口语教师尽可能去说英语的国家进修深造。如果我们中国的口语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那是再好不过的经历,因为在习语者的眼里,具有留学背景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拥有能够讲好这门语言的必要条件和语言正确的权威性。显然,这一要求近乎苛刻,但的确是现实社会之要求。
除此之外,针对我们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经济世界来说,在不同时期的教学阶段,即语言学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转型(socio-cultural shift)阶段,习语者对英语口语教师的心理要求也会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对英语口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师要尽可能适应这种变化和转型,从而在习语者那里得到比较稳固的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转型要求我们的口语教师具备与时代相一致的教学技能,除前所述,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强化教师即是演员之角色的概念,从而增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魅力,乃至性别魅力。这一要求对众多口语教师来说又是一种挑战。
因此,对于广大从事口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说,从教学法的角度来提高教学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英语口语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去超越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士,寻求新形势下的创新教学,改变传统式的“鹦鹉”式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母语做画龙点睛之功效,利用我们自身是中国人的特点,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教学模式与西方理念相结合,努力探索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因素,加强授课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提供更优美更标准的语言范本。这些优势都可以与外籍教师平分秋色甚至超越他们,让习语者逐渐消除偏见。随着教学综合技能的提高,笔者认为,中国英语口语教师无论从语音语调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有可能与外籍教师相媲美,尤其是在带有针对口语面试的考试课目上,中国英语口语教师更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Golombek,P.&Jordan,.Becoming“black lambs”not“parrots”:A poststructuralist orientation to intelligibility and identity.TESOL Quarterly,2005(3).
[3] Johnson,K.The sociocultural turn and its challe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TESOL Quarterly,2006(1).
[4] Hall,2002.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London:Pearson Education
[5] Hollida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4.
[6] Norton.Non-participation,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Language Learning: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2001.
[7] Schumann.The accultural model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C.Gingras(ed.).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8] Dodd,C.H.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and effectiveness. In 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95.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