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2011-12-29 00:00:00姚向礼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同时要把握好文化所传承的信息内涵。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当然,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所带来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在词汇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原词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例如sofa,从康熙大词典到新华字典去查,都没有与之对等的词汇,无法用准确的词语翻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沙发”。还有,麦当劳、德可士等等的一些西方转基因食品代名词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
  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办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在《英汉词典》中“阴”、“阳”这两个词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 yin,the femin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kzX07ClPTfjXnblyHS9VJQ==虽然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解释相一致,可这种音译词对于一般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来说还是不易理解其文化内涵。还有比如在《新实用汉译英教程》中:“我属鸡。我从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译为: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Spring Festival 2005,for example,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由于西方民族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的出生年份的习俗,当然对于句中出现的“属鸡、鸡年”以及“本命年”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无法理解的;这就要求译者译出这些词语的指称意义,同时又要详加注释,说明其内在的寓义和含义,才能使英美读者有可能较完整地理解句义。
  二、句义冲突
  词义冲突是指原文词语所含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换句话说,词语的表层意义相同,但它的深层所载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或者相反。这类词语虽然不多,但在翻译中却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汉语的“自由主义”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liberalism,但两者的涵义却相差迥异;在汉语中“自由主义”是指“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主要表现在无组织、无纪律,缺乏原则性,强调个人利益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liberalism是指“一种强调个人活动和发展完全自由,主张社会和政治机构逐步改良的政治思想,是一种建立在相信事物发展、人的善良本性、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张保护政治和民众自由权的政治思想。”时至今日,西方不少国家都有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可见,自由主义在汉语中是贬义词,但在英文中却具有明显的褒义。
  三、语义联想
  触景生情,借物喻义,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同一种景象、同一种事物、同一种颜色等,不同民族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需要跨越的又一种障碍。例如“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在汉文化中因其酸味而用于形容一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指男女交往中的嫉妒心理,如“吃醋”、“醋劲”、“醋罐子”等。这种喻义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而西方人虽然也食用酸醋,但只认为醋是一种调味品,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增译了“in one’s jealousy”这一短语,以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理解句子的隐含之义。还有,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成语短语,喻义丰富,形象鲜明;其中有不少成语,喻义相同可是所采用的喻体大不相同,其原因也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所引起的语义联想决定的。翻译时大都采用意译法,以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也有少数成语采用直译,以便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杀鸡取卵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抛砖引玉 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画蛇添足 to gild the lily
  掌上明珠 apple of the eye
  过河拆桥 to kick down the ladder
  对牛弹琴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四、语用涵义
  语用涵义就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有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翻译就是译意”,因此,这些词语的翻译实际上都涉及到沟通和移植异族文化,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同样,在英语中也存在着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不一致的情况。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曾经有人将此句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表面上看,译文的句子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义;而“to play the game”原是游戏术语,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上述例句的正确译文应该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可见,由于各个国家、各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词汇的语义必然都印着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给语言翻译带来的障碍和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翻译。“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化需要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语言的翻译,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内涵和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只有对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3] 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