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2011-12-29 00:00:00李宏鹤文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以及作为其主要实践途径的教学行动研究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动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语言教师要想真正成为课程实施发展的能动参与者和中心角色,“首要前提是学会对‘自己的’专业性活动进行反思,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行动研究不可或缺”。
  一、教学行动研究法概述
  教学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其作用不仅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更新的能力,且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机制。
  在实际教学行动研究中,教学行动研究过程可以分为四步:1.教师发现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因此设计相应的改进计划;2.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设计好的方案;3.观察方案实施过程并记录结果;4.反思评估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做下一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按照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时,“实际上是从一种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育行动,由此而促成了教学的反思(reflection on teaching),最终达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的目的,而教师则在这种行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自主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预先的思考及方案设计
  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方式、课堂学习气氛不太活跃是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解掌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面谈方式对40名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授课评价做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超过70%的学生迫切希望在英语课上练习口语、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而目前的授课模式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2)接近半数学生认为教师发问、学生回答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更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这种课堂活动容易导致个别同学的发言主导整个课堂。其次,教师把问题集中在指定的话题和观点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们自己认为更重要或者对他们更有意义的事情和问题上。他们希望参与的课堂活动有讨论、角色扮演、朗读和辩论,最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小组活动。
  这次面谈使人警醒,由此我们可知语言学习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笔者决定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呈现方式,设计由教师引导的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新的教学方案。
  实验对象:高中三年级61名学生。
  实验课程: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三单元,Section A 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品德至上》)
  实验步骤:(1)组织小组对课文进行讨论,自己确定讨论的话题中心。(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3)各小组间相互提出问题,开展小组竞答。(4)教师点评。
  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弄明白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对课堂讨论持什么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可行吗?是否收到良好效果?(2)学生作为参与者是否与作为观察者的老师看法一致?
  2.实施方案
  教师随机地把学生分成组并编号。讨论之前,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提问的三种基本类型:文本性问题、推断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文本性问题是那些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例如,海德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什么?推断性问题既需要课文中的信息,也需要答题者的知识和判断。如:为什么父母的参与会成为海德中学综合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拓展性问题是那些需要进行综合或评价才能充分回答的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你是否认为学生具备了诸如勇敢、正直、好奇心等美德的话,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为什么?(上面三个例子基于《品德至上》,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教师给学生2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并基于所读的文章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随后,小组讨论正式开始。每位同学都拿出自己的问题参与讨论,并从中精选出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供全班讨论。各组最终推选出一位发言人陈述问题,由全班共同讨论。教师听取了全班讨论的情况后,首先就各组提出的问题及经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补充、深化和总结,随后就学生未涉及到的课文内容进一步设问,与学生共同思考、探讨。
  3.应用效果分析
  在第二周阅读课的最后20分钟,师生进行了一次“讨论后评价”。学生以匿名反馈表的方式书面回答了一些问题:(1)你是否认为两个层次的讨论方式(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能激发更多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好还是差?(3)课堂讨论是不是一种让你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有效方法,即自己提出问题之后自己寻找答案?为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尽管有个别同学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小组讨论浪费了很多时间”。85%的同学态度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在小组中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缺乏深度”;“这种形式缓解了我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小范围讨论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和参与热情”;“可以畅所欲言,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关于第二个问题,80%的学生认为“老师问的问题和学生问的问题没什么区别”;“只要能引发思考,这就是好问题”。20%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提的问题太散,抓不住重点”;“并不能像老师那样可以对课文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来”。
  关于第三个问题,79%的同学感到这种方法非常好。因为:“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思考一些问题”;“主动设问可以促使自己更深入更认真地领会课文,收获颇大“;“有机会看看别人对什么感兴趣,或许他们还能指出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前更加轻松和活跃”。
  也有少数同学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
  “这一活动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但我们还是觉得很匆忙,有几个小组还没有提问就下课了,它的效率值得怀疑”;“这一活动有待改进,不应该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与层次,本来我们有更多的问题”;“课文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别说提出问题了”;“这种活动只能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及教师的教学日志,笔者发现,尽管少数人不完全认同,但大部分学生评论者与作为观察者的教师观点一致,认为这种教学尝试是可行的。笔者通过实验发现,学生提问的效果很高,他们的眼界似乎更开阔,教师为教学准备的问题主要针对语篇本身的理解,而他们关注的问题很多超出了篇章本身。
  此次研究,笔者使用了访谈、观察、教师日志与学生书面报告四种手段。尽管由于研究时间的局限,尚未得到更明确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获得了一些建设性的信息。
  4.后续研究
  从学生们对这一活动的反馈可以看出,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自主的相互讨论过程具有某种挑战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特征可能正是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学生们对老师评价他们的讨论怎么看,也就是说,老师是不是应当给学生的讨论打分?是否应该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是的话,怎么打分?
  行动研究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次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理念、教学结果,在对它们予以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Crookes,G.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research.TESOL Journal,1998(7).
  [2] 李静纯.语言教师行动研究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 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5]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