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是语篇衔接特别是结构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都使用替代来保证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近年来,人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增多。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不仅是词语和概念之间的转换过程,也可以是更深层次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意义上的关系。替代是词语之间的替代,而转喻本身就是一种替代,所以我们认为替代在根本上就是一种转喻关系。实际上,国外的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和国内的魏在江已对转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证明,转喻确实具有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功能。本文将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功能语言学,利用转喻思维来进一步解释语篇的衔接手段——替代,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篇章。
一、“替代”的解释
胡壮麟指出,替代是语篇结构衔接的一个手段。结构衔接是对语篇中某一词语、词组或小句,通过同语篇中的另一个预设结构作句法结构的比较,回指本结构中某些未明确出现的词语、词组或小句。他在接受王立、赵元任、韩礼德—哈桑等人的结构衔接的原则的基础上,将替代进一步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下面我们以名词替代为例来了解胡壮麟对于“替代”的解释。
(1)Jimmy:(pointing at cliff) he gets more like a little mouse everyday,dosen’t he?He really does look like one.(Osborne: Look Back in Anger)
在英语中,“one”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名词词组,在上例中“one”用来替代前文中出现的“a little mouse”,从而避免重复,达到语篇衔接的效果。
我们认为,胡壮麟对于“替代”的解释强调在同一语篇内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替代关系,从而构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但是他忽略了语言外的意义,如外指和语篇的认知过程。
二、转喻理论简介
传统观点认为转喻是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但认知语言学发现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Lakoff认为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他提出了理性认知模型ICM,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而转喻就是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Langacker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参照点通常是语篇中凸显的成分,通常由转喻词语指定的成分作为一个参照点,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依据。Ruiz de Mendoza等人把转喻看成为意义详细描述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么包括一个认知矩阵域的扩展,要么包括一个认知矩阵域的减缩。Radden & Kovecses还从语义三角关系论证语言的转喻性。他们认为,不仅语言形式与形式之间存在转喻,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以及所指概念与所指物之间也存在转喻关系。在语言的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上都存在着大量的转喻。
三、概念转喻与语篇替代
替代在本质上是回指性的,它往往都是回指前面已经提到的成分,即替代具有指称的本质,而Lakoff & Turner将转喻描述成为在同一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表达的是一种“表征”关系,其主要功能就是指称。所以我们认为替代在本质上就是转喻的。本文中我们将从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三部分来讨论转喻与替代的关系,从而了解转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英语中的名词替代词主要是“one”, “same”, “that”和“those”。
(2)Cherry ripe,cherry ripe,ripe I cry.
Full and Fair ones—come and buy!(Halliday& Hasan,1976:91)
(3)Here is the fruit.Would you like some?
(4)A:Can I have 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please?
B:Give me the same,please.
三个例子中,从表面看就是用一个形式替代另一个形式,而转喻本身就是一种替代关系,名词替代的这种关系就是转喻中“形式代形式”的基本关系。所以我们说名词替代本质上就是转喻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上三个例子中,“ones,some,same”分别指称了“cherry,fruit,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其中“ones,some”与前面提到的“cherry,fruit”是同体的即说的都是同一样东西,而“same”与“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之间是不同体的,也就是说第二个人所要的咖啡与前面的那一杯不是同一杯。我们认为根据转喻概念我们可以轻易地理解这个问题。Lakoff和Langacker都强调,转喻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凸显的转体能激活转喻目标,或提供了解该目标的心理通道。用“ones,some”两个名词来替代上文中出现的名词“cherry,fruit”实际上就是用“部分“来替代“整体”,因为它们都是指的同样的事物,而之所以用“部分”来替代“整体”是由我们所强调的重点决定的,即在这两个句子中,实物已经出现,用名词进行替代是让对方能感受到我们强调的是数量而不是全部的事物。这个名词转体充当参照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而用名词“same”替代“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则是用“特征”替代“整体”,这里强调的重点就与上两句不同,用“同样的”这样的特征就实现了经济最大化原则。
动词替代主要是以“do”为主。
(5)He never really succeeded in his ambitions. He might have done,one felt,had it not been for the restlessness of his nature.
动词替代的转喻解释与名词替代相似,我们仍然可以用转喻关系“形式代形式”来解释。这里“done”来替代“succeeded in his ambitions”,是使用“普通”来替代“特殊”, “done”就是一种转喻指称,其指称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动作,这样句子前后就形成了指称意义上的关联性。
小句替代是用一个形容词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英语使用副词 “so”。
(6)“How did you manage to become white,Diggery?”Thomasin asked.“I turned so by degrees,Ma’am.”(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Radden & Kovecses认为,不仅语言形式与形式之间存在转喻,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以及所指概念与所指物之间也存在转喻关系。在例(6)中,虽然“so”与它所替代的小句形式完全不同,看起来也没什么关系,但它们表征的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理解替代的过程中不应只着眼于它们的形式,而应该把形式所指的事物和概念联系起来,即强调语言外的意义,这样理解才能更深刻。转喻过程能揭示它们之间的指称关系,因为其发生在包含形式、概念与事物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总之,转喻关系—形式代形式和形式代概念能够用来解释替代词与其先行语之间的潜在关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视角,对转喻的衔接功能进行研究。通过使用转喻的基本关系和概念、本质等对语篇的衔接手段——替代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替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确实存在转喻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转喻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Abdul Al-Sharafi.Textual Metonymy–A Semiotic Approach.Basingstoke,Hampshir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2]Dirven,R.(1999).Conversation as a conceptual metonymy of event schemata.In Panter,A. K.and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p.275-289).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Evan,V.& Green,M.(2006).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Edinburgn University Press.
[4]Gibbs,R.(1999).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In Panther K-U.and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p.61-76).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5]Halliday.(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Longman.
[6]Halliday,M.A.K.and Haso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7]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Lakoff,G and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Lakoff,G.and M.Turner.(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Langacker,R.W.(1993).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4),1-38.
[11]Radden & K?vecses.(1999).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Panther and Radden,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p.17-59).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2]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1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4]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试验支持.外国语,2007(2).
[15] 郑国锋.英汉语替代对比功能分析.语言研究,2009(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