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作为词汇多义性的理据研究

2011-12-29 00:00:00贾艳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是构成词汇多义性的重要理据。Lakoff & Johnson在其著名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理解的概念也越来越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人们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进行表达。这样,在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投射。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正是隐喻的工作机制。
  一、莱柯夫的隐喻理论
  莱柯夫提出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源域是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目标域则是抽象的、陌生的。在理解某一事物时,就运用到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Lakoff & 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
  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以“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为例。几乎所有用来谈论“money”这个概念的词都可以用来表述“time”。在现代社会,时间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商品,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我们视“时间”为“金钱”。像金钱一样,时间可以被用来花,用来挥霍,用来经营,还可以节约时间,明智或不明智地投资时间等。
  You’re wasting my time.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You don’t use your time profitably.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You need to budget your time.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Lakoff & Johnson 7-8)
  通过“时间是金钱”这一结构隐喻,时间的“金钱”性质得到凸显。这些语言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结构隐喻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结构更清晰的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另一个更加抽象模糊的概念。因此,隐喻也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
  2.空间隐喻。空间方位来源于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方位词投射到更为抽象的概念域,如情绪、物理状态、质量、社会地位等。这样,原本描述空间方位的词转而表述更为复杂的概念。例如:“up”在方位域中本义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但是在下面例子中,“up”的含义被延伸到了其他概念域,如“I am feeling up”。这里的“up”指的是幸福开心。而这样的隐喻成立的隐含条件是“幸福是向上的感觉”,而“悲伤是向下的”。隐喻的过程包含了物理概念“up”与抽象的情绪概念“happy”之间的相似性。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得以成立的前提。因此我们也有“I feel down today”这样的表达。而“Wake up”表达隐含的条件是“conscious is up”,因为人睡的时候是躺着的,而醒着的时候是站起来的。因此,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stay up”,“sit up”,“get up”等。
  3.实体隐喻。在人类概念化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将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用具体的、易感知的概念来表达。因为我们的经验一旦被确认为具体的事物,就可以相对容易地对其进行表述、定性和归类。实体隐喻帮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比如人类的生气愤怒等情绪常常被比作流动的液体。因此,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表达:
  A wave of sadness ran through me.
  Vivid memories came flooding back.
  这些例句中的情感采用了流体的形式,流体的某些特征被映射到情感中。
  二、隐喻视角下的多义词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由于与中心义项具有隐喻关联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下面以英语中常见的动词、介词、名词和形容词为例说明。
  1.动词。大部分动词隐喻都属于结构隐喻。这是因为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隐喻性思维的演变,许多最初用于表达具体行为动作的动词开始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与非同一范畴的名词进行搭配。这种非常规搭配的语义冲突体现了不同概念范畴之间的映射。这种心理映射反映了人类在使用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隐喻思维。对于动词多义性的隐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词隐喻用法的形成,并体验语言中的隐喻思维对动词多义形成的影响。例如:
  (1)She and her sister are always competing for attention.
  (2)The trees are competing with one another for air and sunlight.
  “compete”起初是用来描述人类的一种竞争行为,如例(1)。后来,“compete”逐渐扩展到用于表示动物、植物等有生命生物的行为,如例(2)。当然它也被用来形容无生命事物的状态。“the trees”等与“compete”的非常规搭配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语义冲突。人们用人类的这种活动行为来形容树与树之间那种茂盛葱郁的长势,形成了以“the trees”为主体,以“compete”为喻体的动词隐喻。“compete”从表示人类的一种活动行为扩展到表示客观事物活动的范畴,这种隐喻用法体现了“事物即人”这一概念隐喻。
  2.介词。英语中的介词主要反映的是空间关系,如“in”,“on”,“at”,“through”等。介词的用法很灵活,而介词的隐喻性,尤其是在固定短语中的使用更增加了介词的学习难度。如:
  (3)The situation is now under control.
  (4)Tom got into a lot of trouble lately because of his adventure.
  (5)The old couple could never get over the loss of their son.
  (6)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finish their project in two weeks.
  (7)The items listed above are payable in cash.
  例(3)中,“under”这一表示“下”的方位词被用来喻指某种状态,所以“under control”指处于控制之中。而例(4)中的“into”表达的同样也是处于某种状态的概念,这句话中指汤姆陷入了麻烦之中。例(5)中的“over”原本表示的方位是“在…上面”,这里与get构成固定搭配,引申指人们从某种打击或痛苦中恢复过来。第六句话中,“in”则喻指时间,例(7)中,“in”则延伸喻意为支付的方式。介词的这些隐喻用法体现了人们用空间思维对非空间概念进行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分析把握介词在非空间概念域的隐喻用法,可以帮助人们最终建立关于介词多义性的概念图式和意义网络。
  
  3.名词。因为英语中名词的数量远远大于动词,所以许多名词常常通过隐喻机制转换为动词,以此填补因相应动词缺失导致的表达空白。名词所指代的概念域与其转换词性后所喻指的概念域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这种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联想隐喻基础上的,体现了隐喻在词性转换方面的应用。例如:
  (8)The mountain is coated with a thick layer of snow in winter.
  (9)She is buttering the toast.
  (10)Don’t think you can butter me up that easily.
  “coat”本义是指外套,大衣,但转换为动词后,引申为给某物覆盖上一层。这里“coat”作为动词形象地向我们描绘了冬天山脉银装素裹的壮丽。而“butter”则是西方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种食物,它作为动词时,可以喻指涂抹黄油这个相应的动作,如例(9)。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喻指讨好某人之意。
  4.形容词。形容词的隐喻构成以实体隐喻居多。比如说“damp”这个形容词本义是形容潮湿,但在下面的例句中它的意义扩展出其他的抽象含义。
  (11)Damp the sound with the pedal after each beat.
  (12)The angry parents damped down the child’s high spirits.
  上面两个例句中分别用表示空气潮湿的“damp”喻指“减低声响”和“打击某人的情绪”。这种隐喻的用法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感知结构的一致性。声音在空气潮湿的地方会变小,因此“damp”当动词用时可以联想到降低声响。而当人们情绪高涨时,我们形容为“热情如火”。相反,那情绪低落与水和潮湿构成隐喻联想也就很自然了。
  隐喻概念有助于我们系统整理和学习多义词的内部建构,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由原来的分散的,看似不相关的个体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对词汇内涵深层次的把握对于形成目标语的概念图式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隐喻思维的培养对于最终形成用目标语的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至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Ravin & Lealock. Polysemy: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 彭英.概念隐喻及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三峡学院学报,2003(3).
  [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周楠.论概念理论隐喻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大学英语,2006(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