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语危机背景下学校语文所承担的重任

2011-12-29 00:00:00李依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近年来,汉语逐渐在国际上掀起热潮,成为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一门学科。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开办以来,迄今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办起了约300所孔子学院和小规模的孔子堂……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批量出口,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它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文化需求急剧增长。而且中国的普通话已成为除英语之外,世界人口使用最多的第二种语言。欧洲、北美各国普遍开设汉语专业或《语文》课程,在美国稍具规模的学校都必设中文课,一是讲授中文,二是介绍中国文化。国际上掀起的这股“中文热”,足以证明汉语是一把打开“世界大同”之门的金钥匙。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却面临着母语危机。南京某学校曾组织博士生、硕士生做高中语文试卷,及格率只有25%。汉语所遭遇到的“外热内冷”的尴尬和窘相有目共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或已在学习汉语,而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国人舍弃“母语”而在“疯狂”学习英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语文”的现实状况以及它所承担的重任。
  一、“语文”及其开设的意义
  《语文》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一门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的课程,是学校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是理工类学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文化途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常识、熟记文学名篇、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学校开设学校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包含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人文素质部分。三部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语文》属于人文素质课程,因此通过《语文》课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语文”的现实状况
  《语文》是全国各类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虽然是除中文系以外所有学生都要学的基础公共课目之一,但是《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程,以致于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外语尤其是英语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而作为使用中国本土语言教学的课程——《语文》已逐渐被打入“冷宫”!这一带有戏剧性的现状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一连串的问题:《语文》对中国学校学生来说到底有没有用?这门课程究竟有没有继续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办的必要?还是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进行改革?国语就真的没有外语重要?或者说学校生的中文水平已经达到不用学习的地步?在公共课里,英语四六级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问一个学校学生最重要的课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英语和专业。现在学校学生用于学英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有时间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英语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措施也越来越完善。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在神圣的学校殿堂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日益被边缘化。在不少学校,学校语文在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不断被压缩,有的干脆就让学校语文靠边站。笔者所在学校,英语学分高达38分,而学校语文仅占可怜的2个学分。
  三、“语文”所承担的重任
  面对全球汉语热以及母语危机的现状,学校语文究竟具备哪些功能,应该承担哪些重任?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培养职业能力
  现在国家正全面提倡和推广普通话,在职业技能上也要求参加普通话相关级别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组织了国内最知名的一批语言、教育、心理和测量方面的权威专家,并在实际工作部门专家的支持下,制定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并且即将推出职业汉语能力的测评考试(简称ZHC)。可见,汉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以后人们生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而要通过这些考试,均需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良好的语感。教育部、国家语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竞争,培养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开设学校语文课也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2.培养人文素质
  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格,在学生心智开发、素质发展方面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提出的要求,决不能具备了技能,却失去了基本素质。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教育正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所以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学校语文课的重视,加大对学校语文教学的投入和师资的培训,而不是削弱或弃之。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语文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以及人文情怀,教材中的很多篇章都能引起学生的良久回味。有的体现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有的体现斗志斗勇的历史战争;有的体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等等。所有的这些作品都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不同的“画卷”。能够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品味和体会,并最终提升自己,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前者表达热切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情感,后者警示龙的传人要有自信和不屈的意志。还有展示对祖国满腔热忱,不屈不挠坚强意志的《离骚》和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著作《论语》等,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可以说,这些为当代学校学生崇仰的文化名人和优秀作家的作品,毫无疑义,对学生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4.培养审美能力
  学校语文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教材中那些绚丽的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鉴赏与体味这种美的过程中,可以以课文为基点追溯历史和现实的情境,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交流和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清香、温馨、和谐的意境,给人陶醉的感觉。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产生的哀怨之美,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辛弃疾的《破阵子》和王昌龄的《从军行》,气势磅礴,意志坚定,展现了坚决与敌抵抗的英武军人形象,展现了人情美。无论哪种美的展现,都会使读者在欣赏时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5.情感教育
  学校语文教材中很多古代和现代的作品起到了审美和育德的功能,这些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同时也达到了对学习者进行情感教育的功能。这些古今文人也同时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层面。有的表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的展现忧国忧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屈原铁骨铮铮、用正义捍卫尊严,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等等。体现了正义精神和不依附权贵的高风亮节。这些作品都是情感熏陶的极好教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崇高精神。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所以,在学校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功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虽然不是一门学科,但它是语文文学课,要讲人的审美趣味、讲心理、讲性灵、讲情韵。文学教育是人文精神,一个民族若失去传承的记忆,失去母语的话语权,就没有了民族自尊和民族自强。人类社会进人科技、信息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本土意识却越来越强烈。面对全球汉语热以及母语危机的现状,呵护、高扬民族文化,学校语文所背负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