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命题作文思想与作文教学

2011-12-29 00:00:00李建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指定作文题目,写作者根据题目写文章。命题作文是传统写作训练及作文、语文能力测试的主要形式,因为命题作文能考查包括审题能力在内的多种写作能力,而且易于实行统一测评标准,能做到相对客观和公平。但是,许多教师常常随便出个题目就让学生写,学生无话可说,可又不得不写,只好死憋硬挤瞎编乱套,写些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因此,许多教者对命题作文持批评否定态度。“平时的作文训练和毕业或升学时的作文考试都实行统一的‘命题作文’,只用一个作文题目,来进行训练和测试。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无话可说,硬找话说;并且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不出各人的真情实感。相沿成习,就带来了无病呻吟或猜题、套作等不良后果”。甚至有教者断言“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失误的根本原因”,命题作文应该“停止”。
  叶圣陶对命题作文有着清醒公允的认识,早在20世纪初,他就明确指出命题作文的不足。首先,命题作文不符合现实需要和教育目的。写作是生活需要、表达需要,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因此,他要求写作教学“宜以最经济之时间练成其最能切实实用之作文能力。”然而,传统作文教学,“训练者忽视了学生一辈子的受用,而着眼于考试时交得出卷子;考试者不想着学生胸中真实有些什么,而随便出题目”,甚至“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的经验十万八千里,教学生搔头摸耳,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对于写作者而言,“你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伊唔一阵,就算你的本领;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你能够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顶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显然,这种“才情”、“本领”与实际生活、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纯粹是为考试、为分数。其次,命题作文不符合写作规律。“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是写作规律。“按题作文,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选那些与题目相应合的拿出来,比较的不自然”。不仅如此,他进一步告诉我们,学生作文“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违异”。“与实际作文相违异”,正是叶圣陶对命题作文本质的深刻揭示。最后,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能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写作作为艰苦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写作兴趣是写作主体进行写作取得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命题不当,就会抑制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作文教学无法取得实效,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提高。
  叶圣陶对命题作文不是简单指出其不足,而是深入一层,揭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为对付题目而作文,不为发表积蓄而作文;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这正是道地的八股精神”,八股精神的实质是“内容要‘代圣人立言’”。“照八股的办法,第一,不要说自己的话,就是不要使胸中的积蓄与写作发生联系,这便阻遏了发表的欲望了。第二,圣人去今很远,他们的书又多抽象简略,要代他们立言,势非揣摩依仿不可,从揣摩依仿到穿凿附会,从穿凿附会到不知说些什么,倒是一体便捷的路;走上了这条路,写作便成了不可思议的事了。”叶圣陶早年接受过私塾教育,对那时统治教坛,后来还阴魂不散的八股做法甚为了解,他痛心地说:“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精神。”受八股做法影响,作文题目往往大而虚,学生无话可说,只得复制范文或瞎编乱造,以致假话空话泛滥,文章千篇一律。这种精神上的桎梏,写作上的樊篱,极大损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束缚学生个性,极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说到这里,似乎有理由得出“命题作文应该停止”的结论,但是,叶圣陶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大家,就在于他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仍继续探索。辩证地看,“命题作文也没有什么不好,命题作文而合着八股的精神,才发生毛病;学生中了那毛病,把胸中所积蓄与纸面所写看作互不相关的两回事……所以写下来的文章也不足观了。”可见,对命题作文不能以简单的眼光看待,不能把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片面归因于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教学成效不佳,与作文命题自身局限相关、与教者出题不当相关、当然也与教学方法不当相关。命题虽好,若教者“满堂灌”,从命题、选材、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一律包办指教,学生习惯于按教师指定的框框去套,也难以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不像有的论者那样全面否定命题作文,而是实事求是进行分析。
  命题作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积极方面说,命题作文题目或指定了写作对象、写作范围,或给定了文意,或限定了文体……学生对所写对象要观察、调查、研究,这既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整理思想、形成思想的过程。“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详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苟不为作文练习,学生于所见所闻或皆知之不详,识之不真,此于学习或从事工作,俱有不利。由作文练习启其精思之途,逐渐养成良习,则其效不仅在于能作文而已也。”如此说来,命题作文既是定向性的训练或考查,更是“启其精思”,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就消极方面而言,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按题作文……比较的不自然。若嫌他不自然,废而不用,只教学生待需要写作的时候才写了交来,结果或许是一个学期也没有交来一篇,或许是来一篇小说新诗什么的,这就达不到写作教学的目的。所以定期命题作文的办法明知不自然,还是要用它。说是不得已的办法,就为此”。当然,如果说命题作文仅仅是为督促学生,这样的理由未免太简单,缺乏说服力。叶圣陶进而指出:“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惟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功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题作文”。把命题作文与写作教学目的、写作习惯养成联系起来,叶圣陶对作文命题的认识确实是非常客观、公正、全面、深入的,他的见解的确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论者。
  针对命题作文在理论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叶圣陶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早在1919年,叶圣陶就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写作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投入和释放,是创造性活动,因而必须牢固确立写作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个性。叶圣陶告诉我们,“文章都是学生的自由倾吐”,“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因此,教师要克服主观片面性,不以自我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去代替学生的思想和情趣,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作文命题作为命题作文教学的关键,其优劣决定着命题作文教学的成败。要充分发挥学生写作主体性,命题就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积蓄为依据,诱发学生内心积蓄,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他说:“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只要按题作去,总之是把积蓄的拿出来,决不用将无所有,强不知以为之,勉强的成分既少,技术上的研磨也就绰有余裕。题目虽是教师临时出的,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这样的写作,与著作家、文学家的写作并无二致;不自然的便近于自然了。学生经过多年这样的训练,习惯养成了,有所积蓄的时候,虽没有教师命题,也必用文字发表;用文字发表的时候,虽没有教师指点,也能使技术完美。这便是写作教学的成功。”好的作文命题应是“诱导”学生倾吐胸中积蓄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作文信心、启迪学生作文智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手段。通过倾吐胸中积蓄来激发写作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写作技能,这是叶圣陶命题作文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命题作文思想始生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他的命题作文思想和实践开启了命题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纵览解放后的作文教学,清晰显现出一条不断向前地发展轨迹:这就是由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如果说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半命题作文就为学生开拓创新、自我张扬创造了条件;话题作文进而淡化了文意、文体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优势。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教学在不断减少题目限制性,增加文题开放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下自由翱翔的天地。这正是在叶圣陶命题作文教学思想照耀下结出的硕果。
  尽管命题作文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没有也不可能退出作文教学舞台。不论曲直大张挞伐,甚至否定命题作文,而不是辩证分析合理运用,这是认识者、使用者的问题。命题者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积蓄出发,所命之题要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让学生真正写自己所想写的,这样的文题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此,对学生来说写作不再是件苦事,写作习惯养成、作文能力提高也不再是件难事。
  参考文献
  [1] 魏大义,张开勤,扬琦.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研究与实践.北京:文心出版社,1986.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0.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