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12-29 00:00:00高明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篮球是集竞技、健身、娱乐和益智为一体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其技战术的技巧性、集体运动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活动的游戏性和观赏的娱乐性,以及现代传媒的便捷和著名球星的效应,都是诱发中小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重要因素。怎样在新课改条件下使篮球教学以学生为本,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怎样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适宜的篮球教学内容;怎样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篮球教学方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的必要性
  体育新课改给中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怎样促进竞技篮球普及化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怎样促进篮球项目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怎样积极有效地利用篮球——这一集体性竞技项目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怎样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篮球教学内容;怎样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篮球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开发,以及篮球教学方法选择和手段运用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略活动课程,从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忽视了学生活动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样的情况,从考虑学校本身的发展出发,挖掘出学校体育校本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展以篮球体育训练项目为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认真开发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敢于挑战自我、增强自我的身体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建设人才。
  为适应课改对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的新要求,更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对参与篮球运动的期盼和学练的需求,本文力图从竞技篮球运动项目作为中小学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选编,以及教材化开发入手,着重探索与研究适合中小学不同水平段学生学练水平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篮球教学内容结构,开发和创编适宜中小学生活动与篮球技能运用的篮球球内容、篮球游戏,探讨不同水平段适切的篮球教与学的方法。这将对于新课程下篮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实与重构,对于拓展与丰富新时期中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运动技能传授,忽略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框架和校本课程构建上,过多地注重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体育相关内容的渗透,却显得非常薄弱。大纲经过多次修改,也没有能够打破竞技运动教学的教材体系,这也是长期以来围绕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构建怎样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界与实践者研究争论的焦点和难点。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并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经。
  2.只注重运动项目的简易技能分类,忽略了结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国家审定通过的几种新出版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整体上有了一些新的改变,但就运动项目的编写体例上,大都仍然是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的简易技能分类框架,还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发展、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相联系的理念。使用现行版本教材仍需要教师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健康能力发展的要求,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对现行教材进行优化选组与拓展。
  课余运动素材是指学生在课余所进行的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心娱乐为目的、充分体现自主的活动资源。课余运动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余运动的各种素材进行重组开发,实施教材化拓展,丰富学习内容,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只注重按教材内容传授,忽略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新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依赖纲本教学所形成的机械操作和惯性思维,在面对按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操作过程中,明显缺乏课程意识,即只知道如何教教材,却困惑于如何根据课程目标构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其终身体育能力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这是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体育教师所要面临的新挑战。
  三、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新课改标准是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篮球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开发应该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要积极适应不同学段学生发展需求,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从学生学的变化中不断思考和促进教师教的变化,从而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要着重突出运动技能、体能与身体健康的学习目标,梳理出各水平段学生有关篮球的学习目标。
  2.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在篮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即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以及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在篮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二是向游戏方向教材化;三是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四是向文化方向教材化;五是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六是向简化方向教材化;七是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八是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等。
  3.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分析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入手
  打篮球、参与篮球游戏与竞赛的主要目的是集体性玩耍和活动中展示自我能力和水平,从而娱悦身心;而次要目的是在学练技能、技巧中体验运动乐趣,以及结伴交友和锻炼身体。篮球运动深受中小学生喜爱,因而他们学习起来也充满热情。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初中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实际上是以篮球为载体的各类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小学生对篮球学习目的性的固有认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4.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的有效重组
  必须将竞技篮球进行教材化选择和改编,生成适合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体系;必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适度的学习目标、选编适切的学习内容。在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运用好篮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开发策略,才能提高新课程下的篮球教学实际效益;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效选择与开发,要实现运动技能学习和灵活运用合一,突出体能练习与游戏竞赛合一,体现情感意志培养与课堂情境合一。
  5.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突出篮球游戏化教学特点,综合设计教学模块
  小学、初中篮球游戏课程的开发充分突出篮球游戏化教学特点,使篮球成为一项具有游戏品质、竞技特色和健身效应的综合游戏,使篮球以其趣味的内容、游戏的形式、快乐的活动等特质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课程开发以其丰富多彩的游戏化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游戏化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游戏化学练方式,主动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生理负荷要求和活动方式期待。高中篮球课程开发与综合教学模块的有效设计,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篮球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比赛的组织与研究,以及篮球比赛欣赏等方面的教学,通过两个模块教学促进高中学生形成爱好和持续的锻炼热情。高中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了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活动需求,结合了高中模块教学的专项化发展的意图,实现高中篮球课程突出篮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思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材拓展的主体,不仅需要个体独立的实践与思考,更需要加强与各方面人员的合作,如与其他体育教师的合作、与专家的合作、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学校行政人员的合作等。体育教师作为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能力关系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效果。要加强教育研究的再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