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因素分析与探讨

2011-12-29 00:00:00黄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中都得到了普及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说法不尽相同,比如:在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文件中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国内著名的教育技术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作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它们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ftbt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有机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某一学科课程教学或学习的改善和优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整合和深层整合。表层的整合首先是课程内容的信息化表现,其次是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深层整合主要包括教学和学习观念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方式信息化以及通过在各类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途径可以从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着手,可以从创造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与信息化情境入手,逐步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与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中主动积极地探索与发展,改变对课程的“知识观”的单一理解,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的“体验”和“活动”等多元发展的观念能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情况看,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性的工具一般以两种模式整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1.强化课堂的课程信息传输模式
  强化课堂的课程信息传输模式是指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强化教育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指以学生自主探索、交互性指导、携带务实学习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协同作业、教师作为帮助者、异质分组,基于绩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描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得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整合的落脚点在于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教与学的方式,整合的核心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教学方式的改变上,以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如何去整合,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成效性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从教学系统的视角看,不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是信息化的教学,它们都从属于教学系统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组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去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让我们了解整合的运作机制和如何去评价整合的有效性。对于任何一种教学系统来说,教育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都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由于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起着技术性的重要支持作用,因而信息技术也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情况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从属于信息化教学,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基本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因此,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的组成框架如下图:
  从以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的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性的手段是其重要的支持工具。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传递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协作与会话。一般来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往往是混合式的,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老师加强教学信息传递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知识建构和展示的工具,以及作为交流协作的工具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技术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基于信息技术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学生交流协作状况、学伴之间和教师之间有意义的会话以及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等因素。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
  教学的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学与教的效果。因而,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体现情境的教育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情境的现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现实生活。
  ②情境的效用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而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③情境的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进行一定的问题思考。
  ④情境的目标性;情境的创设应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2.学生交流协作状况
  学生交流协作状况是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学伴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状况。一般来说,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以下两点:
  ①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应该说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协作如果活跃说明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②学生与学伴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伴之间的协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会话情况
  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会话情况是指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或是基于虚拟环境的对话。我们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①师生之间的会话;师生之间的会话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与教师会话较为频繁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好,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活跃师生之间的会话。
  ②学伴之间的会话;学伴之间的会话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应监控学伴之间的会话以保证学生之间会话的有效性。
  4.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
  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般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情感和信息使用的法律意识等信息素养。
  ③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独立感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构建心智和生成意义的能力以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呈现出普及化的态势,为了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教育观念,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学生对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身心整体参与课程活动,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学习与发展之中,成为新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的自然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课程资源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丽珍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定量分析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0(9).
  [4] 刘兴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的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 祝智庭,钟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