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
“载体”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特征、分类、功能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物质形式,主客体可借此形式发生互动关系[1]。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含义目前存在着“形式手段论”、“联系中介论”、“活动过程论”等观点。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形式,无意识教育正具备了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功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创新载体广泛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无意识理论最初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并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于心理学领域的。他认为,无意识是未被人意识到的一种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不自觉的反映,是一个比有意识领域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意识教育是建立在人的无意识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通过为受教育者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在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使其感化心灵、陶冶情操、受到启迪。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将科学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法制理念、公德意识等内容潜藏在一定的环境或载体中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
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无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克服有意识教育的不足。第一、可以消解受教育者对有意识教育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通过活动教育、环境教育、文化教育等途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情绪体验,将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形成情、知、意、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良性循环,使受教育者在活动参与或环境体验的快乐中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第二、可以克服有意识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以外对受教育者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育和熏陶。第三、可以克服有意识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不对等性,在无意识教育中,可以改变教育者以往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和权威训导,使受教育者在和教育者在民主平等的交往中既获得知识又感受到人格的魅力,而且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方式。
二、寓无意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道德意识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当前我国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知识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世界上其他国家则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方式,往往选择学生的“无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影响。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强化无意识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无意胜有意,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无意识教育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灌输性和劝诱性占主导,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无意识教育的隐蔽性可以淡化有意教育,通过情感无意识教育和人格无意识教育等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情感和人格的双重感染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1)情感无意识教育
无意识情感教育首先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情感之上。师生之间除了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课堂上进行的正式交往之外,师生之间还应建立深厚的友谊,成为亲密的朋友,即所谓的“良师益友”。在正式交往中老师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师生情感交流,给学生心理自由,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同时,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应讲究策略、因人而异、因人施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2)人格无意识教育
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当前的青少年正处在可塑性较强时期,科学、系统的人格教育对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而对于学生而言,教育者的知识、为人等方面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思想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强烈的事业心、渊博的知识、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证。[3]教师的因素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思想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等。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执着的敬业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加注重自身修养,使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依恋、敬慕的心理,这样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崇高的师德感染人、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无声胜有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润物细无声”是无意识教育的另一大特点,利用教育者创设的情境及周围的良好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环境无意识教育就是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陶冶作用,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能帮助学生提高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情境氛围,对学生进行悄无声息的影响,从而发挥无意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到舒适、安心、愉悦。而且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春风化雨般的陶冶学生,培育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豪感,从而提升班级和学校的凝聚力。
3.无教胜有教,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无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工程,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还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榜样的典型表率作用可以实现“无教胜有教”,使无意识教育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校园文化无意识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产生深层的渗透作用。物质文化包括艺术雕塑、名人画像等,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感悟到美,并从中受到教育。高雅的精神文化则可以调节学生的行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寓思想政治于文娱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增强班级和学校的凝聚力。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则可以对学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起到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中并不需要教师去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文化活动,而是通过耳濡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榜样无意识教育
榜样的典型表率作用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的一种方式。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其影响无法估量。比如雷锋,已成为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关系的象征,可以引导、激励当代学生。由于榜样表率的方式适合学生审美过程中偶像崇拜的特点,而且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因而会达到有意识教育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当前学校榜样无意识教育中应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营造弘扬正气,激励上进,争先创优的良好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作为一种创新载体的无意识教育应该和有意识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既可以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一些不足,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艺术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几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常素梅.论和谐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