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不能轻重失调

2011-12-29 00:00:00关燕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互补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学生被动学习等弊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当我们深入课堂时,经常能够看到教室中四人一组,放声讨论,热闹非凡。可是,循声观望,静心思索,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合作过程中,有些合作是无效的,在表面的热闹中只是部分优等生的个人魅力展现,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上的交流,都是无效的合作。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还在于部分教师并未能够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追求形式,忙于跟风,走进了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可小组合作学习一旦走入误区,便会流于形式,造成少数人说,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局面。那么,如何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发挥出它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合作学习不可重“个体”,轻“全体”
  纵观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现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当老师宣布讨论之后,学生们迅速按照老师课前的分组,各就各位,谈论声也迅疾遍布教室的各个角落,沉浸在教室中央,只觉得一片喧腾。老师一说停,各小组代表便你方唱罢我登场,说得津津有味,其他成员却一直“沉默是金”。许多同学恰恰因为合作而失去了当堂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学习好、反映灵敏的学生总是等不及其他同学发言,便充满自信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那些学习略有困难的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长期的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方式,只会让优等生更加自信、出色,而学困生更加胆怯、自卑,最终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显然是与合作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来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明确目的,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积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1.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是为了让小组每位成员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全局意识,加强对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适时采取轮流发言式
  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有的学生乐意参与,表现欲强;有的学生个性内敛,含蓄羞涩;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胆怯自卑。为了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能力,我们提倡在合作学习中经常性地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通过这一讨论形式,不仅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发言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自荐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要求每个成员明确和落实各自的任务。例如,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主持,有的负责观点总结。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小组成员如此各尽其职,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不同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二、合作学习不可重“结果”,轻“过程”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课堂设计的结果相一致来衡量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成功,这样就容易忽略合作学习中很多细节上的问题。还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深,学生尚未展开合作,教师已拍掌喊停,纯粹为了贴道标签、走走过场而已。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作好充分的准备,给予学生探究的欲望,给予学生探究的热情。
  1.给学生“探究性”的合作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能够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因素,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权衡比较,精选出适合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浓郁的合作兴趣,获得深刻的合作体验,取得丰厚的合作成果。
  2.给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的时间
  提供给孩子们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考方向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法不当,曲折迂回。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讨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大胆猜想和推测,或进行实验验证,或看书质疑,而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合作有时间,发言有机会,就能避免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3.给学生和谐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畅所欲言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学习权利,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彼的学生,即使是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学习不可重“主体”,轻“主导”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这样,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合作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在一个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但也需要学生在教师给予的一定方法指引下,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然而,我们在听课中,总是遗憾地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生还处在学习过程中,一切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少之又少,经常只是一句“下面请大家合作学习”或“请小组讨论”,学生任务没有得到明确,方法没有得到指导,就云里雾里进入合作学习状态,结果只能是纠缠于合作的准备过程,糊涂进入,草草收场,走了一个热闹的形式。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认清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创设情境,履行一个组织者应尽的职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的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自主地决定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分工,听从组长的指挥,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同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当学生遇到疑惑困难时,教师要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3.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意见中获得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2)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教师要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要在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及时树立新的观点。(3)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我认为……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因为材料中这样写道……”等。(4)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如:这一次合作,我们找到了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赞同这个观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哪些有创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