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学习相同的内容,其学习结果可能是各不相同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育领域,它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自我效能等。认知风格被认为是学习能否成功的显性指标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一、认知风格的概念与特征
认知风格指影响个体行为的典型心理结构及外在行为,是“个人所偏好的和习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呈现信息的一贯方式,是学习者在认知、交流和学习环境的反应方面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
谈到认知风格,必然会涉及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些学者、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因为认知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偏好、学习方法选择等相关,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就是同义词,可以互换。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比如说,Dornyei认为,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核心,是一种普遍的、部分受生理特征决定的对信息和情景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用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融入一系列情感环境因素时则被称为学习风格。也就是说,学习风格是“应用型”认知风格,重视实际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更有行为目的性,而认知风格多是理论性的一般描述。鉴于这些概念性的分歧,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则采用回避策略,用“学习偏好”一词来替代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在本文,作者把认知风格作为一个“伞形”术语,涵盖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就认知风格的特征来说,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共识:认知风格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吸收、理解信息时无意识表现出来的特征,因而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受控制和改变。有的人甚至认为认知风格与智力高低无关,而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是天生的。学习者选用某种学习方式而不选用另一种,反映了其在特定环境中的学习偏好。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学习者会习得其他的学习方式,但其偏好的方式不会改变。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每种风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者只有意识到个人认知风格固有的局限性时,才能适时改变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众多认知风格模式,其维度的划分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场依存型、言语——表象型、具体——抽象型、整体——分析型等。各种认知风格测评工具也相继出现,如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学习风格量表、学习风格调查问卷等。这些理论模式和测量工具已经在许多领域广泛运用。
二、认知风格与阅读
阅读和认知风格是紧密相关的,它们都是认知过程的组成部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解码与重组的过程,受学习者个人所偏好的感知、记忆、组织、整理、再现信息的方式(即认知风格)的影响。另外,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可能与他们的认知风格有一些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认知风格影响阅读策略的选择和应用,进而影响到阅读理解的效果。由此看来,认知风格和阅读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相关性。
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文献,但对于认知风格和阅读理解的相关性,国内外的研究仍不充分和系统。下面以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为例,探讨一下认知风格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
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是美国心理学家怀特金首先提出的。在认知方式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方面,场独立——场依存认知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怀特金认为,场独立者在加工信息时,善于进行知觉和抽象分析,具有较高的思维、认知变通能力,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能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在学习上,他们喜欢个人钻研和独立思考,不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自信心强,甚至自负。场依存者在加工信息时,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作为参照,来确定自己的判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中善于记忆信息,但解决新问题时则缺乏灵活性和独立性,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以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根据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的特征,场依存者会采取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依靠文章中的语言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善于解决事实和细节性的问题。而场独立者则倾向于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借助文章的主题、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思维,对所要阅读的大致内容进行推断、预测;他们善于解决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深层次的问题。在一个相关的研究中,Rose使用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将实验对象分为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组,让他们分别从一篇文章中提炼信息。结果发现,学生未能理解文章的原因在于认知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场依存学生的分析、组织、重组、加工文章内容和语篇图式的方式造成了其阅读成绩不理想。有学者就认知风格是否与文章体裁具有相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式明显不同,场独立学生要优于场依存学生。
因为认知风格是个人习惯的、偏爱的认知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策略可能有所不同。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从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维度的特征来看,场独立学生会更多地使用补偿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而场依存学生喜欢使用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姚琴宜通过一项研究发现,场依存和场独立学习者选择的阅读策略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阅读成绩差异的原因所在。因此,该研究最后建议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分析其优劣,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活动从纸质阅读扩展到了电子阅读。众多计算机技术,如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等,使文章信息的呈现方式出现多样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读者能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如文本、图片、动画、声音等,还能控制信息的出现顺序。因为认知风格与信息获取和加工过程相关,而计算机能以各种方式呈现信息,可以从理论上假设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能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多媒体学习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认知风格,因为认知风格与个体信息加工习惯相关,代表学习者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了从实践上弄清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多媒体阅读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Liu and Reed观察了学习者认知风格和所偏好的多媒体阅读方式之间的关系。他将被试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让他们在阅读时点击以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呈现的单词注解。结果显示,场依存型学习者运用注释的频率要高于场独立型学生,他们偏好音像注解形式,而在文本注解形式方面他们没有明显的差别。Chou研究了学习风格(场独立——场依存)、注解方式偏好、阅读理解以及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被给予三种形式的注解:文字翻译注解、图片/音像注解、文字翻译+图片/音像注解。学生被分为三组,每组使用不同的注解形式,在阅读过程中他们点击注解的行为被屏幕录像软件记录下来。结果显示,当学生能运用偏好的注释方式时,对文章理解得就更透彻。场依存型学习者偏好线性学习方法,在多媒体环境中,他们更易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使用各种可用工具的可能性较小。相反,场独立学习者使用的是非线性学习方法,他们善于分析,在多媒体环境下显出较好的阅读效果。Riding及其同事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只不过他们使用的风格维度不一样。他们发现,整体——表象型和分析——言语型的学生偏好声音和图片呈现信息,而整体——言语型和分析——表象型学生偏好图片和文本呈现,言语型学习者更适合以文本或音像或二者皆有的方式呈现信息,表象型学习者则偏好图片和可视材料。当信息呈现方式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相符时,学习者的阅读效果更好。
阅读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和阅读理解效果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配时,其阅读会更自然、更容易、更有效,反之亦然。同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时,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Do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hwah,N.J.:L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2] Witkin, H. A. The role of FI and FD cognitive styles in academic evolu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2 (69).
[3] Rosa,M.H.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styl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 of African Male.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1994 (3).
[4] 王萌场.场独立和场依存风格对大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科技资讯,2008 (3).
[5] 姚琴宜.英语阅读策略与认知风格关系的实验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6).
[6] Liu,M.& Reed,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a hypermedia environmen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9(2).
[7] Chou,H.Influences of cognitive style and training method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8(5).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