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师职业社会赞誉度、信任度和公信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必需策略。但是,鉴于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客观地指出:与国际师资队伍现状和教育理论专家的理性和理想要求相比,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而且这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消极因素。基于此,从学科交叉和研究成果共享的观照视角出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较流行的声誉激励和声誉管理或许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质量有所裨益。
一、声誉作为管理对象的研究来源
声誉是指声望和名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团体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对于声誉价值的认识和研究,最早发轫于人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公共关系管理的重新认识和理念提升。因此,不同视角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结论。1983年,美国《FORTUNE》杂志调查并公布了100家最受尊敬的美国公司,在商界和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后,许多学者都投入到对公司声誉的研究中。1996年,组织声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著名学者查尔斯·丰布兰(Charles Fombrun)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即公司声誉是“与其他领先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个公司凭借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2001年,Gotsi和Wilson更为具体而通俗地将企业声誉界定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有关企业的行为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对企业做出的全面评价。”巴内特(Barnett)等人则认为,公司声誉是各种经验、印象、信仰、感情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是一个社会的、集合的、关系的概念。
声誉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进入人们管理的视野,从根本上说与现代企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有关。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经历了阶段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之后,由于时间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必然进入声誉竞争阶段。一方面,声誉本身对人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原因有二:第一,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尚未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之前,他会加倍努力工作,主动积聚足够的内驱力,以使自己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率和增值率,防范人力资本的贬值甚至失业,而且,自己前期的“声誉投资”也能为以后获得更大的“声誉回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个人事业成就感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名利”之中“名”的需要。所以,对他们的声誉进行管理,就能使之成为和物质满足、物质激励一样既符合人性的需要,又具有激励作用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商界,声誉就是一切”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以纽约福德姆大学商学院教授凯文·杰克逊(Kevin T.Jackson)为代表的管理学者指出:“声誉是个不可思议的工具箱,能给您的公司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声誉资本”在实际的商业关系中,有时会成为决定性因素,比任何有形资产更为重要。纽约大学声誉研究所的福诺布龙和荷兰伊拉斯莫斯大学的范里尔合著的《声誉就是财富》一书则认为:声誉“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既很宝贵同时又很脆弱。”并利用大量而准确的信息证明了企业是如何通过创建声誉获得可以计量的商业价值的,“声誉提高10%相当于公司的市场价值增加1%~5%”。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学者,如戴维斯·扬(Davis Young)、闰多瓦(Rindova)等。
基于以上对声誉价值的认识,这些学者提出了“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的管理理念,并认为声誉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建立、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创建和维护企业声誉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及整个过程。这一活动包括对获得消费者信任和赞誉程度进行追踪、考评的日常性管理。声誉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一个企业,而且还适用于一个行业、一个职业、一个人等。因此,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是可以进行声誉管理的。
如果借用企业管理中关于声誉管理的研究成果来观照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职业的声誉管理,其含义既包括社会、舆论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教师声誉的挽救、修复、维护、巩固、扩张和提高,也包括教师自身通过声誉投资、声誉交往等手段,建立并维持与社会公众、学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新理念,更是一种现代激励方法。
二、职业声誉管理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的依据
1.职业声誉管理有利于激发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
教师自身是专业化发展的主体,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教师为了持续获得更多的报酬和成就,进而赢得承认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就不得不注意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尤其对于刚入行的新教师而言,基于维护自身良好的社会职业声誉考虑,或者从减轻竞争环境下的职业危机感、提升自己的从业自豪感出发,也应该自觉地履行专业化发展的职业需求。相反,假如教师仅仅把从教当做谋生手段而忽视职业情感投入,甚至仍抱着“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的陈腐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话,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恐怕也无从谈起,怠教、混教、伤教等损害职业声誉的现象当然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教师个体的职业声誉管理,寻求声誉激励的多元机制,努力使教师从维护职业声誉的高度来自觉地进行个体的专业化发展,使他们在增强职业情感中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在转变工作态度中优化教师职业的形象,在提高教育质量中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从而使他们真正从多种需求的满足出发,牢固树立起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职业声誉管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的人际交往环境的优化
教师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人际间的助人活动,其专业化发展活动当然也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在一个开放的、友好的人际环境中进行。或者说,他们特别需要懂得如何在与他人建立关系中恰当把握教师职业的“他人眼光”,以及职业身份信息嵌入交往对象认知领域之后的效果。为了接近并达到“转化型知识分子”(吉鲁语)(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目标,教师必须与“被转化者”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环境和交往机制。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声誉进行积极的管理,不至于因声誉因素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和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乐意与职业声誉好的群体进行交往尤其是精神交往,在此过程中也最容易建立起对对方的信任。相反,职业声誉不好的人员在交往过程中会习惯性地给对方造成一种不好的先入为主的“前见”,从而使交往产生障碍,甚至使交往中途夭折。对教师而言,良好的个人声誉既有利于获得学生真诚的深度信任,又有利于获得学生家长和其他交往对象的信任。当然,在此过程中就潜在地为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增添了诸多无形的良性因素。同时,有了良好的职业声誉担保和值得他人信任的声誉资本,教师就具备了施展其专业化发展阶段性成就的人际环境和抗拒整个教师群体职业声誉危机(reputation risk)的说服力,从而能够避免由于教育交往对象的怀疑、戒备、生疏所造成的专业化发展环境的恶化。
3.职业声誉管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的社会舆论维护
目前,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交往场”背景已经形成,在此环境下,我们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声誉管理,尤其是通过群体和个体的职业声誉修复和维护来提升和完善教师职业的名望,并由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舆论支持。
近年来,国家虽然下大力气来恢复教师职业的社会美誉度,社会舆论的良性评价与日俱增,但遗憾的是,这一群体里仍有一些成员冒着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损害、销蚀来之不易的良好职业声誉。他们在放大个体自我价值的同时把“蜡烛精神”的职业伦理规则和起码的“人师”职业道德底线也顺带抛弃了。如巧立名目向学生乱收费;降低学校教学服务质量而到校外进行有偿家教;丧失知识分子的良知而违法违纪;精神萎靡、情趣低下;功利主义充斥教育活动等等。这些以牺牲整个职业群体声誉为代价的表现,无疑给教师原本纯正崇高的职业形象烙上了消极的印记,造成整个职业的公信力和吸引力的降低,相反专业化发展的社会舆论风险却相应在增大。因此,如果我们再不警醒和重视教师队伍管理,放任少数人的职业声誉损害行为,那么广大教师美好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和集体向上流动的愿望就只能作为遥遥的期待了。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职业声誉管理的现实要求
目前,国内有不少教育学者都认同一个观点,即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两方面的助力:一是基于教师个体的主动,二是基于制度的推动。前者显效的表现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道德等内容的增进和完善,后者显效的表现则有专业地位、专业待遇、专业团体、专业前景等方面的重视和践行,而不管哪一个方面的策略要取得成功,都必须仰仗于教师个体和群体职业声誉的良性发展。
从职业声誉的形成来看,它虽然是社会或别人给予的,但前提则是自己主动争取和创造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包括外在的专业条件的发展(如学历、资格证书等),又包括最重要的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个体在现实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支配教师行为和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也是自觉完善、修复、创造教师职业声誉的主动力源。将教师的教育信念融入职业过程,教师的工作目的就不再仅仅被看作一份谋生和安身的职业,而是甘愿奉献的事业。有了牢固而准确的教育信念,教师就会对职业和教育活动产生强烈的认同、喜爱、投入和尊崇,就会对教育工作抱有庄严的承诺和责任感,就会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理性而明确的认识,就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就能够自觉而经常地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对话,并在这种反思与对话中获得对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全面认识,及时调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促进了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和持续进行,职业形象就会不断得到完善,职业声誉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2.社会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和设计更好的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也强调: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我们国家虽然为巩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挽救教师职业声誉不断下滑的趋势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制定了不少针对性的政策,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可以通过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鼓励最优秀的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重新客观而理性地弘扬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使教师的地位从神圣走向现实,不再担当过高的道德责任和人格义务,使之成为与医生、律师等专业性职业一样具有真实光环和真实瑕疵的社会职业。二是尽可能地利用更好的制度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不再是作为工具在工作,而是有机会、有条件“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经验倒是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有序发展的教师晋升制度、自由选择的多样化发展路径、严格的专业化发展评定制度、充足的高福利的进修制度、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制度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改革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质量和增进其速度的努力也会日显成效。今后,各级管理者和教师自身只要不断重视职业声誉管理的价值和功能,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斯·扬.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赖月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Michael L. Barnett,Elizabeth Boyle, Naomi A.Gardberg,(2000)“TOWARD ONE VISION,ONE VOICE:A Review of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rporate Reputation,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3(2):101-111.
[3] [美]凯文·杰克逊.声誉管理.顾捷昕,张宏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 林逢祺,洪仁进.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美]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 George J.Marilath & Larry Samuelson.Who wants a good reput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
[8]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 刘兵,罗宜美.论企业管理的崭新阶段——声誉管理.中国软科学,2000(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