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班级王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但却阻碍了异年龄、异质集团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破“班级王国”的壁垒,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因此,课堂情绪管理不应该囿于课堂这一特定情境的局限性,而是应该促进师生在课外通过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或寻求他人帮助以消解其自身无法排解的消极情绪。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提出了基于情绪共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拓宽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实现课堂内、外情绪管理的合理衔接,从而保证了课堂情绪管理系统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
情绪社会分享(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指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当这些事件发生后,人们普遍倾向于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内在感受等因素同样会激活,这就意味着,在分享消极情绪体验时,人们也将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然而,从趋乐避苦的基本情绪追求的原理来看,为避免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人们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分享频次应该下降。情绪社会分享主要具有个体功能、人际功能和社会功能,而每一种功能又对应不同的作用机制。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典型的人际动力机制(Christophe & Rimé,1997)。第一,分享对象对分享明显地表现出兴趣和效用。第二,分享对象在倾听情绪故事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强度,受到情绪事件的强度的影响。第三,分享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也受到事件所诱发的情绪强度的影响。强度较低的事件,分享对象通常给予言语上的反应,随着分享事件的强度增加,言语反应减少,同时非言语行为增加。
2.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作用机制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主观体验等因素同样会激活,这就意味着,在分享负性情绪体验时,人们也将再次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受。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普遍地参与情绪社会分享活动,并不因为再次体验负性情绪而减弱分享活动?这种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情绪社会分享功能与作用机制的探讨。
(1)建构情绪意义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满足人们处理情绪事件,建构情绪意义的需要。Zech(2004)指出,情绪社会分享主要满足两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归属(affiliation)需要与社会一致性(socialconsensus)需要。“人们特别渴望赋予社会事件和他人以意义,并且个体的意义生成不能发生于真空之中,需要在社会情境的参照系统中完成意义的生成和建构工作。”这表明,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感受状态,而是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对情绪的意义建构过程不是在个体内部完成的,也需要在社会过程中实现。
(2)获得情绪支持
情绪支持(emotional support)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是指个体经历情绪事件时,给予关注、同情、安慰。情绪社会支持是最为关键的一种社会支持,既可以促进对特殊压力源的应对,又有助于终生健康的维持(Burleson,2003)。情绪社会支持的获得,受到个体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对他人依赖倾向——情绪依靠(emotional reliance)的影响。Ryan等(2005)把情绪依靠定义为在情绪意义显著的情境中,依靠他人的意愿,即情绪事件发生时,个体是否准备进入能够获得情绪支持的人际互动。从实质上来看,情绪社会分享是依靠意愿与支持获得之间的中间环节。
三、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对象的反应影响人们对分享效果的评价。Zech(2004)总结了在分享过程中,分享对象有帮助的行为所具有的特点:(1)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2)提供信息支持(比如建议)和重新评价;(3)给予互动或者移情性行为(如分享自己的体验,体验到同样的情绪)(4)表达依恋或者安抚行为(比如空间距离接近、安慰、让对方感到安全可靠等)。此外,人们除了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情绪分享外,还会根据情绪内容的领域特殊性,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从而形成情绪社会分享的人际网络。
1.与同伴分享情绪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流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在情绪社会分享中发挥着交流、传递信息和促进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的作用。一是交流。学生更愿意向同伴诉说自己的不满和痛苦,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同伴愿意倾听其诉说,并帮助分析事件的真实情况,指出其偏颇想法的不合理性,达成一些有效的共识。其二是传递信息,同伴可以向教师、家长反映孩子的变化,转达孩子对教师、家长的看法和意见,并且也可以转达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的有效意见。其三是促进情绪管理。同伴可以进一步加工整理家长、教师的意见,用同伴的独特方式表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同伴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促进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地自我情绪管理。
2.与教师分享情绪
教师在情绪分享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反思者、交流者、心理辅导者和组织者。其一是反思者。教师反思就是回顾、构建、重现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教师回顾自己的课堂言语和行为、观察受批评学生的异常表现、分析不当表现或出于良好意图的表现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以及采取何种途径进行补救。同时也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避免类似错误重复发生。其二是交流者。教师通过家访或与学生的交流,获知与学生有关的信息,进一步对自己的观点、看法做出调整。其三是心理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原理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其四是组织者。教师要调动自己、家长、同伴、学生本人四方面的积极性,向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解决方案、组织方法及策略,促进情绪分享的进程和保证情绪分享的有效性。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家长、同伴的温暖,在心理上产生对集体、同学和朋友的亲近感。
3.与家长分享情绪
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感情联系,家长在情绪社会分享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指导孩子恰当地表现情绪。中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往往更加外向并富于变化性,这些情绪表现实际上是一种信号、一种防御、一种调整,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因此,家长不应无端责备孩子的情绪感受,而应指导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恰当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识别和体验,也有助于他们的情绪调整和健康。二是指导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学生的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外显,喜怒均形于色,或哭,或笑,或发脾气,这种情绪的自然宣泄规律家长应当心中有数。当孩子情绪宣泄的时候,家长应对此表示关心,分享他们的欢乐,分担他们的忧愁痛苦,不去过多地进行压制或干涉。三是指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应指导他们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合理控制,使之符合当时的情境和社会化的要求。情绪自我调节的关键是加强理智的作用和意志的力量,通过自我反省或评估来调整引起不良反应的认知过程或不合理的观念。当孩子遇到较强的情绪冲突时,指导他们学会克制忍让、注意力转移、合理化自慰、自我暗示等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于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冲突、改善情绪状态有积极作用。
4.与专业人士等分享情绪
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一些人可能无法面对或处理,所以用否认、压抑等防卫机制来因应,但这样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同时,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性别及个人性格的千差万别导致了个体的差异。心理专家或咨询师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情绪辅导模式,使其察觉自身真实的感受,了解引发情绪的事件与理由,找出适当的方法加以缓和、舒解或改变。情绪辅导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是在短时间内经过讲明练透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连续的耐心观察了解,从集体影响和个别帮助入手,逐步施加影响,然后通过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化”作用,从而达到发展乐观、正直、耐心、勇敢等良性情绪。
5.借助网络实现情绪社会分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疑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又一重要媒介,虽然网络的的负面效应不胜枚举,但是网络为学生群体提供了情绪分享的空间,可以让学生个体将一些不愿与同伴、家长、教师、专业人士分享的情绪借助于网络得以分享和宣泄。这种适度的情绪释放会起到“降温”,“减压闸”的作用。当然,这种情绪的释放应当有所节制,并加以引导。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