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明确目标。学校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的生产基地,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和谐校园也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因此,借助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宣传体育文化,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话题。
一、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这一特定范围内所呈现出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校纪校规、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其含义是:在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广大师生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的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里传播与流通,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身体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通常人们根据文化学的观点把体育文化分为三大类,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2]。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文明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而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要结合点,以其特有的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反映广大师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不断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对学校体育、学校校园文化及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和谐校园及其构建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新时期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和谐校园主要表现在:学校自身的和谐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方式的和谐;学生的和谐即学生知识体系的和谐、学生道德体系的和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与学的和谐即学校的施教与学生的受教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校是个小社会,寓于大社会之中并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活动对校园文化起到一定的影响[3]。
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4]。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完成历史所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
三、学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推动力量
(1)学校体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载体
学校体育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和群体竞赛活动大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而这个集体是有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活动本身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集体中又有许多规范要求,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发展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勇于进取、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和谐校园的全面发展[5]。
(2)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它是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执教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对广大师生的生活质量、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宣传栏、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能够给广大师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广大师生员工在这样浓厚的体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就会自觉地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并内化为对体育的深刻理解,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自觉地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3)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是一种最积极、最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体育活动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良好方式,既可以解除教师或学生因工作、学习带来的疲劳和精神上的紧张,又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从而以更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新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体育行为文化表现为体育锻炼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够给人体器官带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改善肌体的形态机构和生理技能,增强体质,有效地促进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体育物质、意识和行为文化都有助于师生的心理调节,可以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愉悦[2];又可以磨练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2.和谐校园构建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1)和谐校园提高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这些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与关心程度。和谐校园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在和谐的校园里,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各具特色;不仅绿化、净化、美化,而且知识化、教育化、人文化;师生都关心学校,热爱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通力合作为学校争荣誉;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团结协作,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大师生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
(2)和谐校园有助于协调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组织中,各学科之间常常由于专业背景及工作性质上的差别,会有意无意形成自己特殊化的工作形态和不同的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认识取向,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整个系统的有序和协调。和谐校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崇高的、有益于社会的、并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接受和履行的价值观,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氛围能使各学科教师产生共同意识,使各科教师间的行为互动,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协调并处于紧密合作的状态[6]。由于学校体育目标与学校组织目标存在着协调关系,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
四、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构建
1.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学校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并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大建设项目的议事日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其他学校的经验,建立校园体育文化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修订和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各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策指导和检查监督作用[7]。
2.采取有效途径,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和谐大学校园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的保障,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首先,要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作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在学校总体建设规划的框架内,建设和完善师生开展体育活动所需的场所与设施设备。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在陶冶个人情操、培养个人能力、创造体育氛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除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外,还应定期开展集竞争、趣味、健身与教育于一体的各类比赛,从而营造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正做到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广告宣传栏的作用,贴大幅标语,广泛宣传体育的名人名言、体育信息动态等。
3.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体育课堂是建立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主要渠道,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创造能力;研究学科前沿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教学方法的和谐。教师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内化教材的体系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接受能力、参与的主动性、身心特点等,以取得学生的响应与积极配合。此外,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教师要选择适合课堂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以及相关设备,要掌握所授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密切配合,相互适应,才能使体育教学处于和谐状态[4]。
4.定期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施展师生才华
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师生风貌,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分散和集中的办法组织的活动[8]。体育文化节是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平台,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9]。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广大师生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多地关注、支持和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万凤等.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
[2] 钱凯.学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教育管理,2008,2(1).
[3] 董林.体育文化在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
[4] 刘永祥.和谐社会与学校和谐校园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6(12).
[5] 王蓓,张丽勇.大学体育在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中的目标定位.浙江体育科学,2006(6).
[6] 杜娟.略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体育.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
[7] 王安平.甘肃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对策.兰州学刊,2008(5).
[8] 严精华等.对全国部分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3).
[9] 张进,谭东辉,金慧惠.略论学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研讨,2006(10).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