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辞海》的解释,秩序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良好的秩序意味着协调,意味着系统内以人为核心的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良性结合、互动和有序。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它的各个部分,包括管理者、师生及他们使用的物质资源,都应当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起来,才能有效运转。那么,学校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其秩序从何而来?回答这些问题对学校管理实践又有哪些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简单思维主导下学校秩序的构建
简单思维是人分析问题时的一种传统模式,在近代自然科学确定性规律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导范式。这种思维方式下,世界很简单,事物和活动就是黑与白、好与坏、对与错、输与赢……,或者说认识问题只要把握类似的两个方面就可以了。简单思维主导下,秩序的对立面是混乱,一定程度的模糊或者说失序是不能被容忍的。
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此种秩序观的弊端已显露无遗。首先,它有悖于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诉求。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本真意义上看,教育使人遵守人内在的价值准则应该优先于使人遵守外部的既定规则。为了真正做到为人的发展服务,现代教育必须基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互动,在认知、情感、经验的全面交融中实现其价值。严密的组织控制和上述目标是相矛盾的。其次,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组织变革。应对学习型社会的挑战,学校应该主动变革,“学校需要适应环境,但它还必须成为社会中一个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因素。因为与其他任何组织相比,学校更多地代表着未来。”对秩序的简单看法及由此引发的强大的组织控制力,使学校发展陷入了对旧有经验的路径依赖,“不出事”成为管理者的金科玉律,与之相联系,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改革动力严重不足,学校变革必定是步履维艰。再次,成为管理问题积淀的重要原因。缺乏内在多元张力的组织权力和利益维护体系,可导致校内民主管理机制无法实现,信息的遮蔽似乎成了维护整体“秩序”的合理需要;制度安排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组织生活充斥理性色彩,缺乏人文关怀和行为自由度。所有这些导致学校内部隐性冲突加剧,人的潜力难以挖掘。
在新时期,有关学校秩序的简单化思维方式,以及在它基础上建立并深深植根于其中的古典科学范式,己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考试的等第作用被用作质量控制的尺度,以便分出产品的优劣,褒奖最好的,贬抑最差的;学校和工厂一样,分成许多层级。这种由工业模式塑造出来的理论框架,虽然已成为改革的阻力,但还是被带入了21世纪。”就此意义来说,学校变革势在必行。
二、复杂思维视野下秩序整合的理论分析
理论上讲,获得秩序的典型路径只有两种。其一,秩序可能通过外部控制因素获得,即由权力机构(从国家机器到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的显性力量,通过理性地制订各种规则来促成。这是一种外在建构秩序,是人为性、强制性、确定性的秩序,力主严格地照章办事,强调对活动界限进行清晰的人为划分,追求标准化和统一性。前文所述简单思维主导下的秩序获得即属于这种情况。其二,秩序还可能通过传统习惯、社会文化和人们的心理结构等无形力量自发生成,在组织内部,各内在要素通过相互的博弈过程也可能达到一种相对平衡。这是一种内生秩序,它具有非强制性、模糊性、情感性和隐蔽性,由于没有严格刻板的程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偏好和习惯采取差异化的行动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冲突会普遍存在。
外在建构的秩序,由于没有系统内部因素的能动作用,会逐步陷入强烈控制之下的僵化和保守,并导致自我维护功能的缺失,条件一旦改变,系统即会彻底崩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组织不得不更加保守地选择谨小慎微,并加剧对秩序的外力控制,这样使得组织的封闭和程序化被不断强化。在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现实面前,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
复杂思维放弃了对人及其协作活动的机械看法,接受可能性,不排斥失序、混沌,为内生秩序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复杂思维并不就此排斥外部秩序建构的作用及可能性。一方面,内生秩序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有可能出现力量不对等情况下的系统失衡,完全内生的秩序很难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内生秩序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固化、保障、完善、提升。运用复杂思维的分析方法,获得秩序的恰当方式是把建构秩序和内生秩序整合起来,这将使问题趋于复杂化,但恰恰是存在的真实。
在管理研究领域,将复杂思维视野下的秩序观付诸管理实践,是由古典管理以后的管理理论渐次进行的。一般认为,人际关系学说首先质疑了对人性的简单化理解以及根植于其中的非人格化的组织建构原则,认为人的心理因素与非正式群体中的“软规则”也是影响组织秩序的重要动因。后来,随着行为科学成为西方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复杂思维终于正式进入了管理思想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与伦理的交融被视为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现代性事件,管理伦理被称为卓越管理的黄金法则。管理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逻辑,即所谓“建构”,而伦理主张自觉性逻辑,即所谓“内生”,它赋予规则以价值的内涵,在此意义上,管理与伦理的融合成为建构秩序和内生秩序整合的基本路径,是复杂思维视野下和谐秩序生成的有效管理方略。
三、复杂思维视野下学校秩序的生成
如前所述,建构秩序诉诸集体层面的客观与标准化设计,内生秩序诉诸主观与多元化,是个体基础上人际互动的结果。学校管理要放弃简单思维,超越客观与主观、集体与个体、他律和自律的二元对立,通过外部建构和内部生成的整合去追寻学校秩序的动态平衡。基于这一观念,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对学校和谐秩序的生成至关重要。
首先,建构管理制度要以伦理精神为底蕴。显性制度代表了管理的强制性逻辑,属秩序的外部建构。有学者提出,被物质化或形象具体化的象征和设置并不是制度结构性要素的核心,任何制度都要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道德原则为前提,都要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底蕴,“制度安排和设计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系列行为规则,同时还有许多隐藏在这些规则背后的价值系统。只有让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自觉地把制度设计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成为其自觉行为的一部分,这种制度创新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社会行为结构。”
凸显管理制度的伦理底蕴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制度不能以人为对立面,要关心人,为人的发展服务。据资料了解,某所中学为了强化教师考勤纪律,受部分银行设立指纹识别系统的启发,出台了《教师指纹签到新制度》,规定教职工上下午到校后必须到教务处的签到器上按指纹。学校领导还不定期对各办公室进行巡查,如果发现没课的教师不在办公室,就会留下一张销假单,当事人若不能在15分钟内去销假,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显然,类似的制度难免会招致人的反感,挫伤其积极性,借助这些得到的秩序不是学校真正需要的。制度,即便是一些约束性制度,也要考虑内容的人性化与形式的非人格化之间的合理平衡。其二,制度要留有余地,为道德、价值等内在约束力提供可能。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规章制度越多、越细,就越好。笔者曾走访过一所中学,在学校的墙上看到罗列出来的学生行为准则有一百多条,大到盗窃行为,小到吃饭睡觉,事无巨细。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条例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太出格”就没事。事实证明,再细致的规范,也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性,简单依赖于此,不仅加大了制度供给和执行的成本,而且容易导致人们对制度的不尊重。所以,要避免“制度依赖症”,乐观估计人内心的自我约束力,加以引领,使之成为秩序形成的内在力量。
其次,学校领导要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组织长期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等,是组织文化的精髓,它具有凝聚功能,可以增进成员的组织认同感、自豪感,并提供一系列虽没明文规定却为大家认同并遵守的行动规则。在学校里,积极的文化会使学校弥漫一种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师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致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殊途同归的工作与学习热情。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管理哲学,借助于文化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是超越制度管理的更高阶段。以文化为根基,管理可以有效地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使和谐的学校秩序得以不断培育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 波尔·达林.教育改革的限度.刘承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3] 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会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一壮.试论复杂性理论的精髓.哲学研究,2005(6).
[5] 李汉林.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1).
[6] 李雯.学校制度创新中的误区.中小学管理,2005(6).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