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过度教育的成因

2011-12-29 00:00:00赵有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8期


  一个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只要低于其学历水平的资格(或者可能根本没有资格要求)即被定义为受到过度教育。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收入双降。2010年我国官方公布,截至7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就业收入水平相对降低,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事实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存在过度教育现象。
  一、过度教育的诠释
  教育经济学权威莱文(Henry.M.Levin)教授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作过度教育:(1)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我国学者刘雪梅认为:过度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造成的教育过量。总的表现是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超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教育培养的人才超出社会的吸纳能力而造成的知识失业现象。
  虽然对“过度教育”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所包含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1)受教育人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过教育的人或教育层次较低的人(即知识失业);(2)受教育人的专业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就业不充分或学非所用;(3)高才低用。大学毕业生从事通常由高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高中毕业生从事通常由初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等等;(4)接受过同一水平教育的人,现今的实际收入要比以前低。
  按照上述对过度教育的诠释分析,我国目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就业难、降格使用、供给结构失衡等现象,实质上就是过度教育的本质表征。
  二、引起过度教育的可能因素
  引起过度教育的因素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导致过度教育的原因都不相同。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不同研究成果,引起过度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可能是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品,人们想继续上大学是因为他们喜欢受教育的过程,而不考虑学位的经济回报。
  这种可能在我国几乎不存在,要有也只是寥寥无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家庭还不富裕。在农村,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员。据统计,我国尚有一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城市,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许多职工下岗,等待新的就业岗位。
  2008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为4.2%,2009年为4.5%,分析人士预测2010年有可能达到4.6%。因此,对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并不是一种奢侈品,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技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因此,人们想继续上大学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受教育的过程,而是更多地考虑学位的经济回报。
  另一种可能是认为教育过度是一种循环现象。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进入市场的大学生们不可能找到相应水平的工作,相反,他们作为失业人员的更好替代者会从事低水平的工作。
  这种可能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事实上,我国经济近些年来连续处于高增长期,2003年以来,GDP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2007年达到11.4%,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和2009年也达到9.0%。中国经济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增长中的中国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人才,社会也必然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在现实中,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人才,有相当部分找不到工作或在低水平的岗位就业。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大学生就业率与以往相比明显降低。据《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报道: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经济衰退造成的教育过度现象。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进一步加剧了过度教育的现象。我们并不能以此来掩盖引起我国过度教育的实质因素。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教育仅被雇主用来当作考察判断任职资格的手段,他们认为教育并不一定使雇员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只是为了区别能力高低的,教育只有与工作经验相结合才能增强工人的生产力。
  这种可能与我国现实有融合的成份。我国的人事聘用制度,正处于既重学历学位又重工作能力向重视工作技能为主的过渡期。学历学位只是进入某一个工作岗位的资格或通行证,能否获得这一岗位最终靠的是工作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一要看学历,二要看能力的主要原因。因为雇主的第一指导思想是希望所招聘的人才能够直接投入工作实践中,尽量缩短或无适应期。
  能力的获得,一靠教育,二靠实践。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获得。教育可以培养、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是区分人的能力高低的标尺之一。但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或更多更强的能力,仅靠教育是不可能得到的,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在获取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因此,教育只有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人的生产力。
  第四种可能是学位质量的问题,认为学位已不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东西,大学毕业生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受教育经历,但达到的教育标准却很不同。
  这种可能符合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总结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大学扩招,生源质量相对降低;高校教育资源紧缺,教学质量相对下降。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管任何时期、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尽管大学毕业生拥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经历,获得各种各样的证书,他们个人所获得的综合能力的确各不相同,达到的教育标准确实不一样;从供需结构上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达到的标准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质量和数量标准也存在不吻合的地方。因此,他们在毕业后所得到的岗位和获得的待遇也肯定不同。由此分析,出现教育过度现象不足为奇。
  第五种可能是,为了获取高一级的职位,必先从事低级的、与其学位水平不相符的工作,以获取必备的经验。即为了将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接受一段时期的过度教育。
  这种可能在我国现实中也是存在的。不管经济处于增长还是衰退时期,只要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就会出现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获得相应水平的工作。正所谓“先就业、后择业”。作为一个过渡期,一方面获得工作经验和经历,另一方面等待和寻找时机。
  这样来看,我国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奇特现象就不足为奇。一是大学毕业生为获取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而选择“零”工资就业;二是大学毕业生回到技校学习实用技能;三是大学毕业生回到高中二次参加高考,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四是大学毕业生考研、考博热,甚至获取两个以上的学位,以期获得比较理想的职业。然而,这种不相符可能随着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而结束。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正常情况下,对个体来说,过度教育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综上分析,过度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牵涉到经济结构、社会制度、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从根本上说,引起过度教育的成因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产物。
  一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结果。由于过度竞争,主要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根据价格供给机制,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将会普遍下降。在工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雇主自然可以抬高教育水平这一应聘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高学历低就业现象发生。
  二是劳动力就业观念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结果。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导致了高学历的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的减少,但由于他们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从而造成了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劳动者来说,提高教育水平也并不能使其收入得到增加,反而加大了知识的贬值,从而造成了过度教育的产生。
  因此,引起过度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具体表现在: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
  参考文献
  [1] 亨利莱文,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8).
  [2] 刘雪梅.教育过度及其对策.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0(3).
  [3] 瞿振元.2001-2003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 罗银利.试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征与成因.咸宁学院学报,2006(6).(责任编辑王颖)